首页>文联要闻

从蓝冠噪鹛到亚洲象 总书记用情用力呵护的那些“动物朋友们”!

时间:2023年11月17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钰童
0
  “习艺强国”工作室
  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文章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展现出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责任担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总书记热切关注的那些动物朋友,看看它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栖息繁衍环境不断改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绝佳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成为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全球仅剩的栖息地。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了解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调研,详细了解湿地公园和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 

  蓝冠噪鹛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苛刻要求”,也让蓝冠噪鹛成为婺源的“生态名片”。 

2022年5月11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太白镇曹门村,蓝冠噪鹛在觅食。

  观一鸟知生态,蓝冠噪鹛是生态环境“试金石”。 

  为加强对蓝冠噪鹛的动态监测与保护,2009年起,婺源县全面禁伐天然常绿阔叶林。多年来,打造了193个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蓝冠噪鹛繁殖地皆被划为自然保护小区。据婺源县林业局监测,目前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有200余只。 

  而在当下的中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物种远远不蓝冠噪鹛一种,高水平的保护方式正在助力越来越多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的大熊猫

  大熊猫保护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闪耀名片,也是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例。谈及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在为历史、为民族做这件事。” 

  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大熊猫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2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6个国家开展国际交流,50余只大熊猫赴海外并繁育成活幼崽21只。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从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数量的1114只,到2013年的1864只,从建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到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一组组亮眼数据标注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步前行的刻度。 

  2014年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开园仪式。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菲利普国王夫妇、比利时首相迪吕波等参观大熊猫园(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大熊猫“好好”和“星徽”作为中国的“友谊使者”,正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茁壮成长。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访问比利时期间,出席了天堂动物园大熊猫园的开园仪式。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习近平主席在给天堂动物园园长董博的复信中强调,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如今的中国,正在积极构建起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高质量保护体系,制定完成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越来越多珍禽异兽正在回归,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中国宣言、中国主张,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

  “生物多样性”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关系到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1年10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 

  “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中,习主席特别讲到了不久前红遍全球的云南大象的故事。 

  

  2021年8月12日,亚洲象群进入云南墨江县,回到传统栖息地。何有刚 摄 

  大会召开前夕,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北上又南返,“旅程”达1000余公里,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政府与群众的护象行动赢得世界点赞,“象”往之路成为最美的风景。 

  跟随着大象的脚步,世界多国人民从象群的团结互助中感受到温暖治愈的力量,从当地群众对象群的悉心照顾中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 

  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从昆明出发,推动达成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习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出四项中国主张,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开出中国良方。 

  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这一郑重宣布,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也标志着国家公园体制这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我国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转向建设阶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实成效。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了解海南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了解海南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看到“空中花园”争奇斗艳,总书记惦念起之前听说的濒危动物长臂猿,询问生态护林员:“有没有发现长臂猿呢?”“添丁了,36只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在全球的唯一分布地。 

 

  2023年10月15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拍摄的海南长臂猿。新华社发(李文永 摄)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特有的生态指示种和旗舰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度濒危到只剩下7至9只,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危”,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  

  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尤其是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启,长臂猿的家园得以重建,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如今已经恢复至36只。海南长臂猿命运的改变,让全世界看到拯救濒危灵长类动物的希望。
  今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同前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外方贵宾们一起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大屏幕上,“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次第展现,鸟兽虫鱼恣意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中国宣言,有中国担当,更有中国主张。如今,亚洲象、海南长臂猿等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明星物种,它们的故事如同一个个缩影,见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人类同呼吸、万物共命运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 

  中国之声一次次激荡世界,展现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中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赢得世界肯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13次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2015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津巴布韦考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5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津巴布韦考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大象、狮子、穿山甲、长颈鹿、角马等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 

  

  2015年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津巴布韦考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主席详细询问基地建设情况、动物的生活习性及救助、成长情况后指出,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野生动物保护是中国同津巴布韦合作重点领域之一。中方将继续通过物资援助、经验交流等方式,帮助津方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能力建设。 

  通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巴黎和平论坛等国际会议,以及与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领导人的通话和视频会晤等双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 

  同时,中国通过双多边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践行着共建美好家园的中国之诺。中国与俄罗斯联手保护东北虎,老虎“跨境游”越来越多;朱鹮东渡日本,使当地在本土朱鹮面临灭绝的危机后重新有这种“吉祥鸟”翱翔在天空;中非共建的肯尼亚内马铁路最低桥墩也超过6米,让长颈鹿也能“昂首通过”,还在护栏两侧安装声屏障,极大降低火车通过时的噪音……一次次郑重宣示,一项项务实举措,是中国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付出的积极行动,是坚定的大国担当。

  俄罗斯阿穆尔老虎中心提供的视频截图显示,2022年5月27日,伤愈的2岁阿穆尔虎回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森林。新华社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这一法则的自然延伸,也是全人类的最大福祉和共同期待。

  我们相信,只要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一定会每天上演。 

  (来源 :部分文字参考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网、《新民晚报》等)

(编辑:高森)
微信图片_20231117115641.jpg
从蓝冠噪鹛到亚洲象 总书记用情用力呵护的那些“动物朋友们”!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