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

科技赋能:打造线下、线上“双演”新常态

时间:2022年01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宫吉成
0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改变,实现了从线下向线上的大迁徙。云上培训办公、云上购物休闲、云上观剧看展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日益增长,科技赋能艺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剧场内到手机或电脑,多场景、多终端、交互性的多元化欣赏习惯为线上观演提供了广阔前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双演模式”无疑将成为演出市场的新常态。但在推出线上演出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科技如何助力线上演播?线上演出会不会影响观众走进剧院看演出?线上演出如果收费,观众会不会买账?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一直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新期待而努力,用实践给出答案。在艺术生产创作中,近年来国家大剧院不断运用新科技,丰富舞台表现形式,如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用高科技特效模拟汹涌海浪;歌剧《水仙女》世界首次将3D投影技术引入舞台;拍摄制作30余部舞台艺术电影,打造国内最大的高雅艺术资源荟萃的数字平台——古典音乐频道,将舞美艺术资源数字化,用科技让精品艺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飞出剧院围墙,飞进千家万户。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大剧院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创造性推出了线上演出品牌项目,从选题、拍摄、录制、制作到播出推广形成了全流程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每周六晚呈现一场精彩演出,观众黏合度极高,成为“定时约会时刻”,许多住在偏远山区的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感受到高水准艺术表演的魅力。尤其是线上的形式让更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零距离接触高雅艺术,为他们的心灵播下艺术的种子。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100场线上演出的全网在线点击总量近30亿次,这种艺术普及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在之前难以想象。

  为确保线上演出的品质,国家大剧院在演出内容的策划上注重多样性。歌、乐、舞、剧、戏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呈现,还专门定制了赏析结合的“演前导赏”,涵盖纪录式、揭秘式、访谈式等多种形式;同时,注重演出品质。每一场线上演出的生产全流程,都有高科技的保驾护航。如在视觉呈现中,追求“每一帧都是一幅画”,针对不同的演出内容及场景,在拍摄中引入4K、8K镜头、电影镜头、遥控轨道机器人、无人机、“飞猫”系统、360度VR环绕式镜头等,为观众呈现更清晰、更大气、更独特的欣赏视角;在听觉呈现中,打造“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有时对特定演出场次实行全景声录音;有的在后期制作中尝试杜比全景声技术;播出中,采用了专门研发的双耳立体声及虚拟环绕声技术,让观众拥有犹如坐在音乐厅池座C位的沉浸式听觉效果。

  2019年,舞剧《天路》实现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2020年,“华彩秋韵”系列线上演出首场音乐会实现了全球音乐会首次“5G+8K”直播;2021年,《北京大合唱》交响音乐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全球首个“5G+8K”影厅直播。在4K、8K超高清的画面中,舞台演员每一根发丝、每一滴汗珠都看得清清楚楚。相应的,这也为舞美化妆、演员表演、灯光布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近两年,全世界各著名剧院和乐团都相继推出了线上演出时段和项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线下演出、线上演播的“双演模式”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新常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度,不能唯科技而科技,科技对艺术的赋能应该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不能一味追求“炫”和“酷”,掩盖了艺术本来的“真”和“美”;其次,科技赋能,线上演出解决了艺术普及的广泛性,但如何从线上演出中获取经济价值仍需不断探究。观众线上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线上演出版权的确认和保护任重道远。这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挖掘和完善科技赋能的机制,让表演艺术在线上线下更加熠熠生辉。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