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代表发言摘要

时间:2011年06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羊能上去,戏就能上去”

史佳华(山西省剧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演员)

    我是从艺30多年的戏剧文艺工作者,是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同时担任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

    作为一名行业协会的领导,我积极提议并筹划组织了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优秀剧目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多批次组织各级各类戏曲理论、表演艺术的研讨学习班,多渠道邀请省内外戏剧表演专家、艺术家对青年演员进行培训指导,积极为他们提供与名演员搭戏、配戏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戏剧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了梯队建设能适应新时期戏剧事业发展的更高要求,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秀艺术人才攀登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担任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艺术总监以来,我组织试点民营文化企业艺术生产和经营,努力争取为戏剧艺术生产经营摸清脉搏、理清关系、打通瓶颈、实现突破。从首次把民营文化企业带到了国家最高领奖台的大型新编历史晋剧《龙兴晋阳》,到创造中国戏剧艺术舞台史上六朵“梅花”同台绽放佳话,唱响京城、誉满江南的晋剧“梅花版”《打金枝》,再到四朵“梅花”争奇斗艳,共同演绎反封建、求解放、要民主、追光明的晋剧《大红灯笼》。作为一个刚刚创办3年的民营文化企业,3年3部精品力作,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一道靓丽风景。

    让艺术之花在为百姓服务中常开不败,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求,也是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艺术家艺术生命长盛不衰的立身之本。“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们的戏就能上去”,每年下乡演出1500多场,我们“还戏于民”,送文化到民间,种文化在民间,让“梅花”绽放民间,成为全国宣传文化战线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代表。

    经过3年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套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艺术总监负责制的前提下,实行“养戏不养人”主演签约和班底包干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实行以角色和艺术水平定酬、排演场次定薪的分配办法,做到了艺术生产和企业发展要求相结合,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与培植文化企业发展潜力相统一。

    同时,我们还有了一个基础条件完备、功能设施齐全的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今年计划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投资近亿元建设改造“梅花文化交流中心”。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有效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激情。我会倍加珍惜“德艺双馨”的荣誉,毕生奉献艺术事业,做经得起历史检验、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一路追寻,以生命抒写艺术

麦丽丝(内蒙古自治区影协副主席,一级导演)

    我是一名导演,我和我的丈夫塞夫更是一对蒙古族导演,多年来,我们始终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寻。

    几十年来,我们用影像记录了草原的变迁与文化记忆,研究蒙古民族文化,从不同时代向历史纵深开掘,从人类学上思考了人文精神的重塑,关照了人与地球的关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我们和一群热爱蒙古民族文化的电影人,担当起了中国民族电影文化的脊梁,让我们蒙古民族的电影在多元化的全球理念中,在与民族认同的集体意识中,获得了国人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我们创作的蒙古民族影视作品,荣获过国内外90多种奖励和荣誉。

    电影《悲情布鲁克》曾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集体表演奖,也是“金鸡奖”历史上目前唯一一次把奖杯颁给了参演的9位少数民族演员。电影《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代表中国参加过奥斯卡外语片竞选,我也被纽约大学电影学院邀请去授课。影片只用了100万美元,故事精良、气势恢弘,让美国人对我们的民族电影刮目相看。虽未入围奥斯卡,但美国费城电影节授予了我们小奥斯卡影片大奖。

    在电视剧《东归英雄》的拍摄中,我们共同创作准备了12年的剧本,终于迎来了拍摄期,编剧赵玉衡和导演塞夫却被检查出身患绝症。两位铮铮铁骨的汉子从容地选择了和病魔一同去赛跑,用生命去抒写最后追寻的艺术……他俩边化疗边改剧本,相互鼓励携手同行。2005年6月,耗巨资在天鹅湖畔搭建的汗国王庭已经完工,美术设计师带领制景组苦战数月只待验收,塞夫导演却不能启程了。我的心是悬着的,想放弃拍摄。他却平静地说:到开机的季节了,草原不等人,我等你回来……上路时他坚定的目光告诉我,我们虽然分开,可心会在一起,此行一定不会失败……他没有等到《东归英雄》制作完成就永远告别了我们,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事业。这部电视剧拍摄历时两年,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荣获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

    2009年,我们完成了电影《圣地额济纳》。该片反映了我国航天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航天人和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在第一届北京民族电影节展映中,《圣地额济纳》作为首映影片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褒奖。

    我们还努力扶持和创建民族电影院线。我们在民族地区考察了部分电影院的现状,深感民族电影在市场竞争方面的困境。为培育起民族电影的观众群,避免民族电影“一日游”的放映现象长期存在下去,扩大民族电影的社会影响力,我在内蒙古政协会上提出了创建一条“民族院线”的提案,在内蒙古电影集团率先建立起了一条民族电影院线。

    “德艺双馨”这沉甸甸的奖杯,在家中该是第二尊了。当年我的丈夫塞夫亦曾获此殊荣。我们感恩祖国与民族!今后我们会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无私坚守,执著追求,坚定地走下去。

每首作品都唱出百姓的心声

戚建波(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一级作曲)

    我是从威海走出来的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敬仰与热爱。记得1981年,我的第一个作品《老师的目光》在刊物上发表,得到了7块钱稿酬,我激动得就像过年一样。几十年来,我坚持为老百姓写歌,做好一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我的信念是,只有牢牢地扎根生活、用心地采撷生活,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炽热的感情、迸发出勇气和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感召人,才能真正回应广大老百姓的期盼。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是我的另一个“家”。这几年,中国音协给我们音乐工作者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为我们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到位、越来越温馨。去年我参加的“走进革命纪念地采风创作”系列活动,进延安、上井冈、入韶山、聚首遵义、再赴西柏坡,真正能做到沉下身去感受光荣历史、静下心来汲取艺术滋养,受到的是一次次深刻的思想及精神上的洗礼。在威海召开的“全国音乐类评奖座谈会”开门纳谏,“剑”指时弊,着力在破除“评奖指挥棒”、评奖“浮夸风”、“浮躁风”等方面想好办法、出新点子,倡导我们音乐工作者争作德艺双馨模范。在不久前结束的“唱响中国”歌曲征集活动中,两首作品入围,《好男儿就是要当兵》成为10首获奖歌曲之一。

    从事音乐创作尤其是写歌,怎么写只是个技术问题;而写什么,则是一个态度问题。在二者之间,我更注重后者,它不单单是艺术创作,更是艺术家的责任良知与社会担当。《常回家看看》《中国娃》《母亲》《父亲》《儿行千里》《亲吻祖国》《红旗颂》《咱老百姓》《好运来》《欢天喜地》等等,在我所创作的作品当中,“离老百姓近一点”是一条主线。因为广大老百姓才是文艺作品最广泛、最主要的关注者和倾听者。

    歌曲《爷爷奶奶和我们》是以我的亲身体验来写的。歌曲《情系老百姓》是我心中对老百姓的爱、对国家的爱、对党的爱的自然流露。我希望自己的每一首作品都能唱出百姓的心声。凡是让别人流泪的作品我都流过泪,凡是让别人快乐的作品我首先要快乐。这也是我对“德艺双馨”丰富内涵的一种理解。也只有这样,才会自觉增强责任感,才有可能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三俗”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才能不断督促自己,才能以老百姓的口碑为标杆,不断登攀艺术的高峰!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幸生活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有责任、有义务为伟大的人民歌与抒,为火热的时代鼓与呼,拿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奉献给我们的时代和人民!

实现足尖上的梦想

辛丽丽(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

    38年前的今天,我踏入上海市舞蹈学校,从此深深地迷上了芭蕾。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芭蕾舞团,开始了我的职业演员生涯。那时,我每天泡在练功房里,尽管脚肿了,皮破了,跟腱受伤,有时脚趾甲也会脱落,但除了咬牙坚持并没有其他的选择。1987年,我和舞伴杨新华参加了第二届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荣获女子组第一名。1988年,我们又参加了第三届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荣获双人舞大奖,这是中国芭蕾演员在国际大赛中首次夺得该项荣誉。1994年,我和舞伴杨新华应邀参加第66届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演出,这也是中国芭蕾演员首次参加世人瞩目的颁奖活动。

    2000年我离开了舞台,转而担任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在10年的工作历练中,我通过对国内外芭蕾作品创作和艺术发展动向的关注,不断地拓宽艺术视野,力争在舞团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上进行新的探索,使得舞团的艺术逐步地走向多元化,紧跟国际芭蕾舞的发展趋势,在国内五大芭蕾舞团中独树一帜。

    自2000年以后,我们先后引进了英国版的《天鹅湖》《罗米欧与朱丽叶》,法国版的《葛蓓莉娅》《仙女》,以及乔治·巴兰钦的《小夜曲》《大华尔兹》等剧目。2001年,我顶着巨大的压力接下了再度创排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任务。艰难的100天终于使这部舞剧在200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首演,我交出了一份答卷。可以说,在我10年的艺术总监工作中,对芭蕾中国化、民族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拿出新剧目是艰难的,而培养新演员更是不容易。每一次选拔演员参加比赛我都会亲自培训,100天的一对一封闭式训练是最基本的。“假期”、“休息”对我来说已经是生活规划之外的东西,是奢侈品。训练中,我和他们同甘共苦,有时病倒了,我也坚持回到排练厅一边挂盐水一边为演员排练。在国外比赛随行人员少,经费紧,为了保证选手的营养,我在给演员排练结束后就自己烧菜做饭,以保证演员能吃好,有充沛的体力完成比赛,演员们常戏称我是“妈妈”。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年轻演员在国际各大赛事中频频获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10年中,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但我却始终快乐着。为了这个芭蕾的梦想,我舍弃了很多。我跟先生长期美国、中国两地分居。2007年我又放弃了绿卡,因为芭蕾舞团就是我的家,演员就是我的孩子,我深爱着我的这个“大家”。能够为上芭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能够看到芭蕾艺术的不断传承,我会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一生。

为摄影艺术燃烧每一寸躯体

蔡征(青海省摄协主席)

    作为青藏高原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摄影人,今天有幸站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颁奖的殿堂上,我的内心充满了兴奋、激动、紧张和自豪。

    多年来我带领广大会员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是我们创作和体验人生的佳境。虽然吃了许多苦,遭了许多罪,脚起了泡,腰累弯了,家也顾不上,但创作出了许多好的作品。青海摄影队伍不断壮大,省级会员人数从40人发展到1200余人,全国会员的人数从11人发展到189人,协会也一下子从门可罗雀变得门庭若市了。

    近几年春节我都在农村、牧区和艰苦地区度过。为抢救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连续5年在全省各地奔波,在条件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住就是几个月,抢救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30多项,行程8万多公里,拍摄照片5万余幅,编辑专题100多个。同时我还组织15个摄影小组,历时3年,先后深入我省16个国家贫困县,68个贫困乡,135个贫困村,拍摄照片10万余幅,出版了“贫困与反贫困”扶贫画册,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扶贫大会。在一次拍摄活动中,当我们到达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口时,沙尘暴来了,避风的地方不敢停,怕被沙子埋掉,高的地方不敢停,怕被狂风刮跑,只好就近躲避。两个多小时后沙尘暴才渐渐平息,我们的身体竟被沙尘掩埋了一半。在我从事摄影工作的几十年来,这样的困难和危险时常会出现在眼前。

    在2010年“4·14”玉树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分12批次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现场的一幕幕,令我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一次次在泪流满面中按下快门。在余震不断、险象环生的灾区,我们不仅是记录者,还是救援者、志愿者。强烈的高山反应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许多摄影人呕吐、晕倒,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震后第5天,我们拍摄的作品就参加了由中宣部、中国文联和青海省委宣传部在北京举办的“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摄影展”,随后,影展在西宁、北京、上海等18个城市展出,获得多方面奖励和很高评价。

    2011年春节前,我顾不上身体透支,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送欢乐、下玉树”小分队慰问拍摄活动。一回到西宁,我连夜被送进了医院,经检查诊断是急性肺水肿、支气管炎,当时情况紧急,我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吓坏了家人和朋友,但我无怨无悔。我常常想,我是一名摄影组织者,一个职业摄影人,只要我的信念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永远年轻,我情愿为摄影艺术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

    我先后有50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百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3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但我相信,所有获奖的艺术家们都不会沉醉在今天的掌声中,这只能是我们出征的号角,鞭策和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个崭新的起点

刘全利(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副团长,中国杂协副主席,一级演员

    我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2岁时,我和双胞胎的哥哥刘全和一起进入铁道兵文工团学习杂技,从此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刚入伍时,部队首长对我们说,“咱们的演出对象是在艰苦环境中铺路架桥的战士,做铁道兵的一员不能怕吃苦”。虽然当时我们听着使劲点头,但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却是在以后的一次次下部队演出中。1978年,我们奉命到新疆为修建南疆铁路的部队连续演出了4个多月。住的是战士的营房,吃的是战士的食堂,体会到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严酷天气,体会到汽车行驶在火焰山“搓板地”时颠簸的头撞车顶的艰苦奔波,也感受到一根根水泥柱在战士手中拔地而起、笔直的大桥高架空中、天堑变通途的自豪与喜悦,更感受到战士们纯朴笑脸中对我们的热情欢迎和期待。我感到只有付出全部的真诚、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演出任务才能回报他们。

    随着年龄渐长,如何拓展更广阔的舞台空间,需要我们寻求新的艺术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我俩决定向比较薄弱的幽默滑稽领域发展,很快成为了国内优秀的幽默滑稽演员。

    1998年,我俩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我们的艺术创作在传统的幽默滑稽中有机地融入哑剧的表演方式,立足于双胞胎这一独特的优势,创作了《双胞胎成长》《照镜子》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而《钢琴家与指挥家》《摄影爱好者》《橱窗模特》等作品也深入人心。

    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幽默滑稽大赛中,我俩表演的《照镜子》以独特的创意、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获得了本次比赛唯一的最高奖——“金小丑”大奖,成为至今为止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

    2009年,在“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曲艺精品展演周”上,我俩成功举办了《快乐人生》个人幽默小品专场晚会,获得了广泛好评。一些专家认为,我们的表演“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独一无二的以肢体语言说相声的人”。

    从艺40多年,把欢乐送到基层老百姓中去始终是我们哥俩一贯践行的准则。多年来,我和全和深入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走进农村、军营、矿区、社区,赶赴灾区前线和生产第一线,到处进行慰问演出,几乎跑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记得去年在灾区的一次慰问演出活动中,由于旅途劳累,加上发烧和腹泻,我几乎无法站立,但我一直咬牙坚持。当我看到台下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给予热烈的掌声时,所有病痛和苦累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我愿意永远成为“送欢乐、下基层”的代言人和快乐使者。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