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元宵节中的“灯”与“火”

林继富(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记录,相传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成为元宵节祭祀仪式发生的先声。隋唐时期,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及围绕这些传说和当时的社会风俗、时代愿景等形成的元宵节民俗、民间生活文化就已有很多。至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崛起,作为寄寓团圆、丰收、幸福等众多美好情感与愿望的生活传统,元宵节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内容,包含了许多关键要素及由此彰显出来的内涵要旨。

  其中最重要的是“灯”与“火”的关系。元宵节是“年”的一部分,是“送年”的仪式性节日,以“灯”为核心。从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元宵节是“过年”的一部分。“过年”作为一个时间段的活动,每天均有不同的民俗仪式和生活安排,因此,“过年”是带有一定节奏的生活日常,也是张弛有度的传统实践。当“过年”进入到正月十二“点丁日”(就是“试灯”),就进入元宵节的时间域内,围绕“灯”形成了元宵节的“灯”文化及其仪式,比如“十三试灯,十四起灯,十五正灯,十六圆灯”等,这些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仪式生活和仪式传统体系。民间流传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元宵节掀起了“过年”的高潮,民众走出户外,举行最大、最热闹的聚会和交流活动,丰富的民俗表演、花枝招展的“采莲船” 、奔腾苍劲的龙灯舞、欢快跳跃的瑞狮,热热闹闹“闹元宵”,以此告别“年”的仪式陈规,回归日常生活。

  “元宵节”,也叫“过月半”,它与“过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里的“过”就是“跨过”的意思,跨过“年”的所有仪式,是“过年”活动的结束。于是,在正月十五的“月半”时间点上,进入到“新年”的一个“阈限”期,这彰显于正月十五的系列活动,尤其是以“灯”为核心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

  元宵节的所有活动以“灯”为中心,采用“闹”的方式,因此,元宵节又叫“闹元宵”,诸如玩龙灯的“闹”、跳花灯的“闹”,采莲船的“闹”,以及各类祭祀活动——这些活动是集体性的、村落性的,是人们在新的一年最大规模的集体活动,以集体的形式实现“阈限”期间“闹”中的生活秩序、社会秩序调整,这与大年三十围绕火塘边“守岁”、以家庭为单位、封闭式的特性形成了对比。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红火,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群体活动,当然也带有祈愿性质,这些均说明了“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年的生活行为和生产活动走向了正常化。

  元宵节记忆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记录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社会生活。元宵节中关于“灯”的习俗就与佛教有一定关系——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另外,唐代道教“三元”观念也影响元宵节。同时,元宵节相关文献中记录的与各类历史人物有关的传说、故事,均是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事件和人物附会在元宵节上。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元宵节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这意味着元宵节具有穿越民族与地方的文化力量,彰显了元宵节具有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展现出元宵节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意义。元宵节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华儿女心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传统民族节日、节俗是宝贵的乡村资源

刘华(中国民协顾问)

  来到“百节之乡”广西融水,置身于苗族坡会的情境中,我强烈感受到,只要传统节日习俗活态存在,便有村庄的人气充盈、人心充实。

  众所周知,传统节日的民俗事象,可以成为一个村落乃至一方土地人心的强力黏合剂。它是亲缘的纽带,把十里八乡甚至五洲四海的同宗紧密联结在一起;它也是一条地缘的纽带,把当地乃至周边的众多姓氏紧密地串联起来。在融水,我欣喜地看到,坡会是苗族的节日,同时也是瑶、侗、壮、汉等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各民族兄弟姐妹欢聚在一起,用载歌载舞、竞技狂欢的形式,共同营造了人心欢娱、人情交融的氛围。另外,它还是一条乡愁的纽带,用独特、绚丽的民俗风情,牵引着包括城里人在内的广大范围的人群对乡村的记忆和关注。

  传统的节日习俗也是珍藏中华美学精神的富矿,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其间渗透了膜拜天地、尊崇自然、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情感,堆砌着驳杂的民间信仰和崇拜,比如苗族的服装佩饰尽取吉祥纹饰,铺筑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生动演绎了乐观浪漫的人间情怀,并用诗意的生存格调证明:中华美学精神植根于现世人生的沃土。这尤其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上,精彩纷呈、乱花迷眼的节庆活动,生动地传达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强烈愿望,表现出各民族引人入胜的审美追求和情趣,凝聚着人们的共同情感。

  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还体现了群众的传统生活方式,反映出各民族独特的生活生产特征、风俗习惯。以苗族系列坡会为例,山民在赶坡中展现才华、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互通商贸等等的文化实践,是此地山民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在我看来,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节俗有着丰富的、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文化价值,它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为乡村振兴壮大和提升凝聚力创造力,它也是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来说,这种旅游资源不仅有认识和欣赏的价值,还能教化人心。试想,沉浸其中,谁感受到的不是人心的美好、人情的温暖和人世的欢乐呢?

 

发掘、保护文化遗产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赵世瑜(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

  隆化元宵节花会的民俗元素是丰富多彩的,既体现了中国北方花会表演的许多共性,比如高跷、旱船、小车、秧歌等等,各乡镇村落又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看到的“二鬼摔跤”“八大怪”等。民国《隆化县志》卷三记载:“上元节自十三至十六,共四日。城镇居民咸结灯彩,放花炮,演戏剧,或为龙灯及诸色行会。谓为一年中最乐之时。”说明隆化的元宵花会有着长期的传统。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是一个符号,它所要表达的是,节日本来就是各地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所谓“我们的节日”,就是老百姓的节日,就是人民的节日。在古代,皇帝会说元宵期间“与民同乐”“金吾不禁”,前者是说节日的欢乐气氛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我们只是跟着沾光;后者是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种气氛提供条件,不要限制,而要支持和保护。这种支持和保护,就是要保持原生态的元素,尊重百姓的传统。所谓庙会,就是以庙为中心,就像隆化的火神庙会一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在许多地方看到把各村各乡的社火队拉到城里的中心广场,像大汇演一样进行活动。庙会不是大汇演,也不是广场舞。隆化乡村里的社火队还保留着游走于大街小巷的传统,各户迎接的时候烧香放炮,这才能起到祝福家户安宁、邻里安康、万事顺遂的作用。

  “我们的节日”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是指它是共享的:“我们的”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就是费孝通先生强调的“美美与共”。隆化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其中又以满族、蒙古族为多。其余汉族人口,也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来从各地迁来的,所以具有文化的多样性。过去隆化有很多庙会活动,庙会是做什么的?从表面上看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民国县志记载皇姑屯、郭家屯、张三营庙会,写道“行商云集,乡民空村而赴”。但在本质上,这些庙会就是一个个文化整合的空间,不同来源的人在这里发生了联系,展示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

  “三鬼摔跤”和“八大怪”都是隆化当地的非遗,什么是“遗产”?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如果它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那还是“遗产”吗?不是,那只能算是“文创”。所以,我们要把“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品”区分开来。前者是后者的源泉,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隆化境内曾有六个清代皇帝的行宫,现在很少有人提了;但你如果看看隆化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一大半都与康熙和乾隆有关。隆化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在发掘和保护各类文化遗产的通知,我们要特别注重尊重、展示其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这并不是在强化差异,而是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

 

传统节日: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孵化器

王娟(北京大学研究员)

  一时期之风气,如能经过长时间的延续和发展而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的形成和延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节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就像是一个孵化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展示、交流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平台。在传统节日这个孵化器中,人们可以尽情地展示他们的生活,演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盼。一般而言,作为孵化器的传统节日具备如下特征,即固定的节日时间和空间、程式化的仪式程序、不变的节日属性和充满生机的文化创造场域。

  固定的节日时间和空间。节日的出现与历法的确定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对固定和统一的历法,也就不会有节日。历法的出现是时间概念形成并广泛使用的标志,意义重大,历法的制定和推广,不仅使得民众的生活有了可循之规,而且,使得民众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实际上,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场。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服饰还是各种祭祀、娱乐活动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所以,节日期间的饮食、服饰、娱乐、信仰等活动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场所。此外,各文化、各民族之间也就有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渠道。由此可见,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过程中,传统节日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程式化的仪式程序。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节日往往都是由一系列“既定”的活动和仪式组成的。这些“既定”的活动和仪式就构成了传统节日的语境,人们的各种交流活动就是在这种“语境”下展开的。

  不变的节日属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固定不变的属性,如封闭性、开放性和宗教性等。在传统农耕文化的语境下,节日发生的时间点对节日的属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春节就是一个封闭性节日,即将节日的庆祝方式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圈子里。除夕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所以,家人在吃晚饭之前,用张贴春联、门神等方式“封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经历宇宙初开、生命初始的历程。春节中的元宵节则是一个开放性的节日,节日的发生地是户外,甚至城外,人们需要走出家庭,与同伴或好友一起参与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元宵节历史悠久,张灯是该节日的一个典型特征。

  充满生机的文化创造场域。传统节日的上述特征并没有限制和束缚人们,而是给人们提供了发展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又是开放的,自由的。传统节日赋予人们的是时间和空间,人们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节日对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的互动和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认为,传统节日就是一个孵化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程式化的仪式程序和不变的节日属性构成了孵化器的本体,在这个孵化器内,人们可以尽情地创造和展示他们的生活,并赋予他们的生活以意义。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行为,因为生活在变,环境在变,关键是我们要继承传统的表达方式,并将传统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