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联>直属单位动态

摄影在臻善时代的一记轻叩

时间:2018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顾晨琳
0

摄影在臻善时代的一记轻叩

——记“中国女性摄影起源一隅”结项成果展

渔家后代 胡秀珍 摄

碧波仙子郭晶晶 洪南丽 摄

  “要成为摄影家,就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要发现美,运用自己的摄影手段来表现美。女性摄影师表现比较细腻,视角有别于男性,我希望女性摄影师能用更多丰富的色彩、感情来表现更丰富的人生。”摄影家殷孟珍说。

  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携手铸梦”扶持的摄影项目“中国女性摄影起源一隅”结项成果展“时代臻善——上海50-70年代女性摄影家联展”于7月18日至30日在上海中心B2艺术长廊展出。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摄协、上海中心、上海市摄协女摄影家分会、上海中心金领驿站支持。展览开展当日,以“臻善的年代,我们为了什么摄影?”为主题的座谈会同期举办。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吕静波,上海市摄协副主席丁和、曹建国、宋济昌、常河,摄影理论家顾铮,参展摄影家以及项目参与者等一起探讨了摄影所追求的臻善精神,以及如何在梳理摄影历史的同时将摄影人的精神风貌传承下去,并认为跳出女性话题之外更深入地探讨摄影的历史价值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女性摄影家群体:

  中国摄影史研究的一个切口

  2016年,笔者参加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在纽约驻留期间拜访了几十位不同类别和层面的艺术家工作室,在对纽约艺术生态了解之后,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新的认知和构思。2017年,笔者就“中国女性摄影起源一隅”为主题向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携手铸梦”提出申请。

  根据《上海摄影史》中相关记载,目前70岁以上女性摄影家中最为年长的已87岁高龄,她们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开始活跃在上海摄影界。项目就其中六位女性摄影家——胡秀珍、陈克家、洪南丽、方蕴华、殷孟珍和任慧君进行了采访。在中国摄协顾问罗更前和中国摄协副主席陈小波两位项目导师的指导下,项目尊重历史成因,从基础做起,首先去关注这些在现代历史记载中提到的女性摄影家,面对面地去拜访她们、了解她们的摄影经历,并读懂她们的摄影作品,再从中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话题与艺术成果。采访过程中,听她们叙述自己的一生,她们对艺术的热爱、敬业的精神、在挫折中坚持的态度,都让人感动并发自内心去自省与思索,这就是历史作用在个体身上的力量。而她们的摄影作品本身在时代与历史中的意义,又是更深层的一种作用和力量。

  这些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成为摄影中坚力量的女性摄影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真、创作着美。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革新的时代所经历的一切,都用最直接的影像方式记录下来,而女性身份的社会属性变化也成为这些历史成因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某一状态的发生、过程和结果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本身关注的并不仅是女性话题,而是尝试让群体研究成为探求中国摄影历史发展的一个切口。

  展览这六位女性摄影家的口述记录和资料,再征求各方建议,最终遴选130余幅作品进行展出。展出内容呈现了老一辈女性摄影家在当时的上海摄影行业中,用自己兢兢业业、开拓创新、追求臻善的精神和态度叩开时代的大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可贵品质。她们目前留存的摄影作品大多数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当时恰逢改革开放时代变奏之际,涉及舞台、创意、广告、纪实和风光等各个摄影门类。由于她们所从事的摄影工作岗位和个人经历不同,观察的视角也各不相同,但时代与机遇赋予的烙印在作品中都显而易见。虽然展览不能说是一次全面的展现,但是观察她们、读懂她们,可窥见当时多彩斑斓的女性摄影家状态一隅,这也是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个侧写。

  此外,展览依据六位女摄影家的摄影经历,每人各设定三个互有关联的篇章。展出作品中有一些是她们一生中的重要作品,和她们摄影经历中的转变时机密切关联。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她们早期在工作中创作的作品并没有保留,大量的底片和照片都上交单位,其他作品也因为她们没有注意保存照片和底片而遗失不见,使得展览不能窥其全貌。她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的拍摄中,都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她们拍摄的手法、选择的题材、叙述的构思都在拍摄到一定阶段之后有所创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她们有一个身份的共性:首要做好的是工作,而工作成就了她们的摄影艺术之路。

  女性摄影家个案:

  奔波在独立自强摄影之路上

  这些老一辈摄影家的艺术生命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持续焕发着生命的光彩,她们中的一些人至今还心怀梦想,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一直追寻着时代行进的步伐,奔波在独立自强的摄影之路上。

  胡秀珍已87岁高龄,她是这次参展摄影家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她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从事摄影和暗房工作,不仅在工作岗位上拍摄了很多有价值的照片,更是在摄协从事摄影组织工作之后,为上海摄影界的发展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陈克家是一位清末秀才的女儿,她的一生坎坷漂泊,入伍随军南下、离开部队之后读书并担任上海第三钢铁厂机械工程师职务。她数十年利用业余时间、精力和自己吃穿省下来的钱进行摄影创作,摄影作品入选和发表约530余幅,20余幅获奖。1989年退休之后,她花了11年的时间走街串巷踏遍了上海每一个角落,潜心于拍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即将消失的上海老宅。2004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其捐赠的“1994年后上海市居民老宅”等摄影作品267幅。她的《上海——渐行渐远的市井记忆》一书,为上海老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80岁高龄的洪南丽从事摄影足足40年。洪南丽却在40岁那年服从组织调动进入体育摄影这一完全陌生的崭新领域。如今她还坚持在摄影一线,人们总是能在各个比赛场地看到洪南丽的身影。洪南丽说:“在体育摄影现场,所有的摄影师不分男女,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拼智慧搏体力。”从她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追求臻善的摄影精神,还有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方蕴华原来是一名儿童剧演员,因故退出舞台后在儿童艺术剧院承担摄影工作,从此走上了摄影之路。舞台摄影要求她拍完之后立即冲回暗房洗印照片,她从第一天早上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是常有的事,经常顾不上家里,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我就是喜欢摄影。”方蕴华说。她对于舞台拍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不仅记录下舞台上的精彩瞬间,还将自己之前的演员经历结合摄影工作,在布景取景、拍摄手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任慧君对摄影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为了创作曾多次经历生命危险,甚至导致手部残疾,但也未放弃摄影创作。她感慨中国人文风貌的变迁,心中有许多创作主题,只叹息时间不够用。不久前她还记录了沪上消失前的书报亭。虽已高龄,她仍希望能更深入地拍摄记录底层民众的生活,去拍那些行将消逝的人文风景。她认为,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心系社会、心系百姓的大情怀。

  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商校摄影专业的殷孟珍是当时少数的摄影科班出身。她拍了大半辈子的艺术人像,直到2007年拍完姚明的结婚照之后,才决定让自己正式退休。但是她并没有放下相机,还创作了大量有别于艺术人像的作品,此次展览中就有她近期创作的系列作品。由于长期在人民照相馆挑大梁,殷孟珍几乎经历了摄影技术的所有变革。她始终认为优秀摄影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能用一台普通相机拍出优秀作品的才是真正优秀的摄影师。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