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我与副刊

开封知府郭杲与《大刀记》作者郭澄清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张居明
0

  鲁西北宁津县有个郭杲庄,该村位于宁津县北部,宁东公路西侧,隶属时集镇管辖,距离县城15华里。村中有郭、王二姓,是个人口近六百人的中等自然村。

  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但说两人就无不令人心生敬佩:一个是历史上因他而使村庄更名的郭杲;一个是当代因创作《大刀记》而使宁津闻名天下的著名作家郭澄清。

  话说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郭姓始祖郭仪携妻带子,从遥远的山东莱州府即墨县西关外郭家楼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来到八百里外的宁津地界。当他们行至县城北十五里处时,发现这里有一块形似凤凰展翅的无主地,土质肥沃,荆棘丛生,芳草萋萋,便一家人搭草为屋,筑土为墙,安居下来。随后他们开荒垦田,适时耕种,繁衍生息。随着岁月更迭,人口增多,渐渐衍化成一个自然村落,人称“郭家庄”。

  到了第七世,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郭姓家族出了一名进士郭杲。郭杲,字旦旭(生卒年不详),科分失考。后来做了河南开封知府。上任伊始,这位郭知府就秉公处理了一起强买强卖贫苦农民土地案。

  原来,有一韩姓大户,仗着朝中有人做官,对百姓疯狂欺压剥削,横行乡里,罪大恶极,民怨极深。郭杲到任后顶住压力,深入调查,抽丝剥茧,终于查清韩某利用灾年放高利贷,低价买取百姓好地,使得无数百姓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的事实,使罪犯得到应用惩罚,受到朝庭嘉奖。此事惊动朝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到郭杲故乡宁津县,从此郭家庄声名大震,闻名遐迩,后来人们干脆就将“郭家庄”改称“郭杲庄”。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又运转三百多年,到了郭氏第二十一世,时光的书页翻到了一九二九年,一颗文曲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他就是郭澄清。

 

图为郭澄清

  郭澄清,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生于郭杲村,1946年在渤海军区参军入伍,1948年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1950年自愿要求下基层到农村去,先后任宁津县中学校长、宁津县一中教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因校长由县长兼任),“三反”“五反”身陷囹圄近一年,后查证是因坏人污告,但官僚主义造成没能平反,下放到一小学当教师。后因文学创作成果丰富,任《宁津报》总编和《宁津文艺》主编。以后又相继担任时集公社副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宁津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因成绩突出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是与《苦菜花》作者冯德英、《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齐名的中国抗战小说作家,其创作的《大刀记》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军民抗日斗争的恢弘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1971年春天,郭澄清放弃了省城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回到了宁津县时集镇郭杲村,开始了长篇小说《大刀记》的创作。

  郭澄清自小在农村生活,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他坚持回到农村老家创作《大刀记》的原因。

  郭澄清曾经居住过的几间小土房,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挎耳的普通民居。他当年在院内植下的藤萝依然苍翠,生机盎然。他的书房,除了桌子椅子和自制的简易书架,没有任何其他的家具。很难想象,郭澄清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房屋里,完成了短篇小说《马家店》《黑掌柜》《小八将》《花谭记》《公社书记》《麦苗返青》《篱墙两边》和鸿篇巨著《大刀记》。

 

图为画在墙上的《大刀记》连环画

  1975年秋天,长达120万字的三册长篇小说《大刀记》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并于1977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当时轰动一时。2015又有山东卫视传媒公司与海润影视联袂将《大刀记》拍摄成电视剧,创下当年的收视率新高。

  而郭澄清因积劳成疾于1976年突发严重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出院后,郭澄清又带病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龙潭记》、《决斗》等作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在病榻下写下了《泥土赞》和《落叶》诗章。

 

图为郭澄清纪念馆

  他视写作为生命,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他留给我们的是珍贵的精神遗产,堪称中国的当代保尔。

  在上级各级组织的关怀支持下,现宁津艺术中心三楼建有大刀记纪念馆,他的故乡郭杲庄建有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亲自为其题写牌匾的郭澄清纪念馆,供人们缅怀景仰。

 

  图为电影《大刀记》剧照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