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缅怀罗京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杜京
0

  6月5日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罗京逝世11周年的纪念日。 

    

  罗京10周年祭日时,有媒体朋友约我写纪念罗京的文章,我想写,但又不敢写,因为会很难过。我和罗京有着二十多年的友谊,我们常在一起聚会,一起商量如何办好怒江大峡谷的“北京亲人助学班”,让泸水县秤杆乡49名辍学的傈僳族孩子,重新背起书包,走进课堂;我和罗京、还有他的妻子小刘三人的生日都在五月的下旬,而且挨得挺近,有好几年我们都是一起过生日。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就悲凉入骨。这篇文章我一直不敢动笔,就好像一个人睡着了,不忍心唤醒他。这就是我最真实的心境。 

    

  今年的这一天,一大早醒来,又想起了罗京,我对自己说,就算再难过,还是要写写他。罗京,真的值得我们缅怀! 

  

  作者和罗京与云南的干部合影 

    

  01 

    

  2009年6月5日清晨。我正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中宣部一位好友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诉我罗京去世的消息,时间是清晨7点零5分。 

    

  整个上午,数十条短信都在向我通报这个不幸的消息。但我就是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中午,《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了罗京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转眼间,已过去了11个年头,而那一天的情景却仍在眼前,此时此刻,他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我和罗京相识在28年前的一个阳春三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芬芳苑举行的一个庆典仪式上。活动开始,主持人款款亮相,我一眼就认出他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罗京。 

    

  活动结束后,我们被安排在同桌就餐。罗京非常随和,热情地同大家交流,偶尔蹦出一两句幽默的话,让大家哈哈大笑。互换名片时,他抬起头看看我,笑着说:“咱俩的名字都叫‘京’,缘份,缘份。”从此,我们经常有来往,慢慢地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1999年2月,怒江州委副书记和润培一行到北京参加交通部“挂钩扶贫座谈会”。其间,和润培找到我,说了一件事:怒江傈僳族州沪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称杆乡有一个班的学生都是傈僳族孩子,他们只上到了小学三年级,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面临即将辍学的窘境。他问我:“你能不能帮助想想办法,让这个班的49个孩子继续上学?” 

    

  当时,我决定自己要参与资助,同时也要找朋友来帮忙。找谁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罗京,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我在电话里问他:“你能不能资助称杆乡的傈僳族孩子上学?”罗京立刻回答:“没问题。”他接着说:“我们在北京少吃两顿饭,就能帮助一个孩子继续上学,多有意义的事啊,你就下任务吧,让我资助几个?” 

    

  经过与怒江州教委沟通,我得知那个班的孩子从四年级一直上到初中,每个人所需的费用是5000元。罗京快速响应,在他的“率领”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小雨、赵保乐等积极参与。后来作家铁凝、张抗抗,诗人汪国真、作曲家徐沛东、著名演员朱时茂、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等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没多久就筹足了孩子们的学费。北京亲人助学班的资助者们一致推选我为“家长”代表,在9月1日新学年开学之前,把学费送到称杆乡的孩子们手中。临行前,罗京特意打来电话说:“杜京,拜托你到怒江替我去看看我的傈僳儿子啊。”这个傈僳孩子名叫杨忠文,11岁,是罗京资助的。他俩结下这段“父子因缘”,我刚好也是一个见证者——那是一个飘着雨丝的晚上,罗京播完《新闻联播》节目后,便带着妻子小刘和儿子桐桐,与我一起跟从怒江来的和润培副书记见面。他们带来了49个傈僳族孩子的照片及家庭档案,向我们介绍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及学习情况。可巧,当时只有3岁多的桐桐指着照片上的杨忠文说:“我就是喜欢这个小哥哥。”于是,罗京当场便认下了杨忠文这个傈僳儿子。 

    

  1999年8月29日,我带着筹集好的学费,一路风尘,在9月1日前赶到称杆乡,在天安门希望小学“北京亲人助学班”开学那天,将孩子们的学费准时送到。在开学典礼上,我替罗京去看了他的傈僳儿子。校长杞文新问他:“你知道是谁资助你重新上学的?”杨忠文脱口而出:“是中央电视台的罗京叔叔。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他……”  

    

  02 

    

  说来,罗京其实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一名普普通通的播音员。但是,他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1983年8月,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直至英年早逝,他长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担任主播,罗京的声音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25年光阴,他在9200多个日夜、4000多次播音的工作中,总是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对待平凡而神圣的每一次播音。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罗京作为党代表,白天开会,晚间上班。那天,罗京正在播一篇很长的新闻稿,而我刚巧与崔永元、贺红梅等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大家一边聊天,一边收看《新闻联播》。坐在一旁的崔永元说:“真佩服罗京,每一个字都播得字正腔圆,没有一点儿差错,真不容易啊!”紧接着崔永元就风趣地“实话实说”了:“要是让我坐在他这个位子,肯定得先去筹一大笔钱,预留罚款呐……”这是因为中央电视台有严格的规定,播音员出错是要罚款的。听起来这是一句玩笑话,但由此可见,罗京播音生涯能做到“零差错”,他付出的艰辛努力可想而知。 

    

  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罗京必须全天候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应对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中央电视台的同行孙玉胜回忆起罗京:1997年2月20日,在邓小平逝世几个小时之后,时任播音组组长的罗京便已来到演播室。台里有预案,最重大的新闻播发由罗京承担。罗京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及处理重大事件的专业经验,早已被台里及同行所公认。稿子传过来之后,领导先审阅一遍,交到罗京手里时他已经不可能事先浏览一遍了。凌晨两点,我们刚把稿子页码编好交到罗京手上,直播就开始了…… 

    

  “那份讣告和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字数在4000字左右,播送的语速大约是每分钟200字,播完需要20多分钟。当时,我站在导播室,几乎是屏住呼吸,注视着监视器。罗京一气呵成,没出任何差错,连语气上的微小差错都没有。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令我非常震惊的一件事。”孙玉胜解释说,“难度在哪里?如果你想理解这一点,不妨你自己写一篇4000多字的稿子,自己拿着念一念,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一气呵成地把自己写的稿子读完,并且语气抑扬顿挫,情绪传达非常精确?” 

    

  还有一次《新闻联播》已经开播,但新闻稿件才传来三分之一。手拿还带着传真机的热气,模糊而潦草得像“天书”一样的“花脸稿”,李瑞英用播音专用符号为稿件做了重点标示,她递一页罗京播一页。播到第八页时,李瑞英发现第九页不见了,罗京收到暗示,镇定自若地通过控制语速赢得时间。十几分钟的长稿,接力式的传送,没有预习,不符合播出格式,通篇都是修改痕迹,但罗京却沉着冷静一气呵成,没有丝毫阻滞,没有半点差错,连一个磕巴都没打,就连原稿上的错字漏字也都在这惊心动魄的十多分钟直播中,不留一丝痕迹的被罗京纠正了过来。 

    

  有人问过罗京:“你播音播得那么好,有什么绝招吗?”罗京淡淡地一笑:“把每一个字都吃到心里。” 

     

    

  03 

    

  罗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家教非常严格。父母总是教育他对人要和善,做人要真诚。成人后的罗京对工作、对同事、对朋友,都非常真诚热情。一次,我们在与朋友聚会时,他听说一位姓梁的河北朋友家中老人住院手术急需用钱,这位朋友十分着急。当天晚上,小梁刚回到家,就接到罗京电话,说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些应急的钱,让他赶紧拿上去医院为老人治病。 

    

  周围的朋友都知道罗京的为人,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向他倾诉,找他帮忙,尽管他很忙,却从不推辞。罗京因为人缘好,找他帮忙的人很多,有时下班就被人拽走了。曾经听到他妻子絮叨:“在罗京心里,朋友是最重要的,不管谁找他,也不知该不该管,他都有求必应,从来不会说个不字,看他非被累死不可。”每当听到妻子抱怨,罗京就说:“人家找你是看得起你、信任你,如果有一天都没人搭理你老公了,到那会儿你又该着急了。” 

    

  罗京热爱生活,豁达开朗,他的性格里有中国男人中很少见的风趣幽默。央视的一位同事回忆说:“罗京偶尔也打扑克麻将。有一次我们正打得高兴,一位朋友打来电话找我有事,而罗京说什么也不让我走,还说请你朋友过来见面谈嘛。”我朋友一进门看到罗京正打扑克,惊讶极了,这可把罗京乐坏了:“没办法,脸太熟,不敢唱歌,不敢跳舞,不方便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所以就在这小屋里搞搞四人娱乐。”“你的《千里之外》唱得好极了。”朋友粉丝般地夸他,罗京开玩笑说:“下回我再选一首好听的歌,等人气下滑的时候炒作一把,你们看如何?”引得一屋子人哄堂大笑。 

    

  罗京多才多艺,唱歌、唱京剧、游泳、踢足球样样行。有一年盛夏时节,我提前几天约好罗京和湖南来的朋友见面。谁知第二天罗京接到通知,要他代表央视明星足球队到西宁去踢一场球,时间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那天。罗京最后决定:一大早起来飞青海,踢完球再飞回北京,为朋友宁肯自己辛苦。晚餐时,他穿着一身球衣出现在大家面前,乐呵呵地说:“今儿早下了飞机换上球衣就上场,上场不到10分钟,我就歪打正着地踢进去一个球,任务就算完成了,然后就直奔机场飞回北京。穿着球服赴宴有点不礼貌,请别介意哦。” 

    

  罗京喜欢唱歌,也喜欢唱京剧。多年前我和罗京的家人、朋友们一同去云南旅游,一路上,他唱的《菊花台》《千里之外》令人如醉如痴。一次,在红河州府蒙自,我们与当地朋友一起联欢,我和罗京同台演唱了京剧《沙家浜》里“智斗”唱段,赢得阵阵掌声。 

    

  最后一次见罗京是在2009年3月1日,初春的阳光格外温暖。我和罗京通电话,告诉他我很快要上“两会”采访,想先去看看他。他高兴地说“请到家里来吧,正好我刚做完化疗回家休息几天。”我刚从昆明回北京,特意带来了他爱吃的米线和饵丝。来到门口,轻轻按下门铃,开门的罗京头发全掉光了。他看我惊诧的眼神,很轻松地笑着说:“瞧,头发全剃了,整个一个光头。没关系,等做完化疗头发就慢慢长出来了,再休息一阵子,等我病好了就去上班。”说话间,他还吩咐妻子小刘说,中午咱们用酸菜和肉末煮小锅米线,可好吃了。 

    

  临别时,罗京一直送我到电梯口,看着他神清气爽、谈笑风生的样子,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见面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今天,世界依旧纷繁浮躁,我独坐桌前,用心中流淌出的一份真情,缅怀我的朋友: 

    

  罗京,你在我们的心中从未离开。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