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在王维走过的地方 ——唱给乌海的长调

时间:2020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曾凡华
0

  “天空没留翅膀的影子 鸟已飞过?乌海没留王维的影子 他已走过……” ——题记

  01

  在王维走过的地方吟诗

  会有一些风险

  会有人说自不量力

  不如背着手学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到西流的黄河边走一走

  作一次逆向之思

  诗的意象就是倒骑毛驴的意象

  逍遥而不无哲理

  从玄学的角度看

  就是将时空转换 天地倒旋 万物都放在虚实之间

  让孤烟不再袅袅

  落日愈加圆满

  长河与大漠融为一体

  成为毕加索的画……

  至于烟如何直 日如何圆

  《红楼梦》里的香菱们是无法理解的

  只有亲临乌海其境方知直字之佳 圆字之妙

  或可以几何的色块叠加成梦

  梦它个一醉方休……

  02

  在王维的地图上没有乌海

  乌海却有王维

  因为有一线连天的长河为证

  有一望无垠的大漠为证

  有桌子山古岩画的太阳为证

  有汉长城的遗址和唐时代的烽燧为证

 

  今夜 让烛光为我们照明

  回到王维那个年代

  一个对“朔望”特别敏感的年代

  一个让“金乌西坠”具备凄绝之美的年代

  冥茫无际之间

  那个踽踽的独行者

  找到了月球上的感觉

  找到了几个心酸不已充满落照与荒寂的辞……

  03

  与其让白面的书生去问边事

  莫如放马由缰任其趁着诗兴散淡

  大漠无树孤烟为树

  长河无圆落日为圆

  这一刻 谁不会被充塞宇宙的那团烈火点燃……

  孤烟落日是连接天地的至圣之物

  那垂直着重重一竖的烟

  让整个平铺的画面生动起来

  预示着萧条到繁华的挣扎之苦

  预示着自然对生存意志的造化之虐…

  04

  我看见那匹马立在水边

  望着甘德尔山上的成吉思汗发呆

  很有学养与识见的样子

  目光越过大美丽沟西北的沙漠

  射向欧亚大陆

  而眼下立足的这片净土

  已扬不起征战的尘烟

  否则 游龙湾湿地的天鹅就不会绕回

  也不会做蒙根花的造型

  这一点 马是不知道的

  只知道苏鲁德大矛上那滴血的缨络

  是它的尾巴

  如今插在阿尔巴斯敖包上

  让古老的禁忌护佑周围的风水

  至于那段颠踬而酣畅的历史

  如今仍让欧洲人服膺

  这一点与大国沙文主义无一丝儿干系

  历史的出发与归寂 因人而异

  疆域不会因辽阔而束手无策……

  05

  什拉木道沟的桑葚

  让乌海秋天的甜蜜度高了许多

  不知路过的王维是否食过

  这和葡萄的红色温柔不同

  有一种野性的腻

  与葛丹拉盖土匪洞里的味道差不多

  一旦被拉僧庙里的药师捉住

  即可自迩以至远 自卑以升高

  直抵神的境界

  其实 这是大自然的道场

  没有符咒与迷信

  世事在起伏宕跌中自觉奔向清明

  万物在摇摆动荡之后都能找准定位

  罗盘的神秘之处即在此

  指针所向即神所向

  善心所向即天道所向

  一如桑葚的红紫 皆出自于天光……

  06

  西方出现的那条轮廓线

  把感性知性两个世界截然划开

  在王维意象里没有这般明显

  才有所谓的混沌之美

  喇嘛教与萨满教之间的界限亦不甚分明

  就像时间在没有成熟之前

  空间是一片茫然

  站在乌兰托布沙漠与乌海湖之间

  有一种生命的奄忽之感

  特别是看到那双老年夫妻的背影

  觉得白头偕着老也如此而已……

  07

  土质硗薄只配滋生茅茨

  郁郁苍苍须用水的血液浇铸

  甘德尔山顶那庄严而空灵的铜像

  将天空衬得清蓝净洁如一匹绸缎

  太阳在上面激起幽纯的光

  将蒙古高原的色素注入其间

  于是 便有了一种气吞万里如虎的骑士风采

  连胡须都是这样

  无须起风即可飘扬过海

  掀动胜利的潮……

  08

  人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里才能回返天真

  享一刻的宁静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

  我想以一种淡泊的襟怀去读乌海

  也许能触摸到乌海深层的美

  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太尖锐

  那样将无法自持

  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终归旧梦般淡去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格局太大

  不如像王维那样

  且行且吟

  找一种吹口哨的心情……

  09

  西行客栈的窗子朝南

  有北风东渐的意味

  黄河九十九道弯

  在这里拐的那道称海勃湾

  江声如吼 在我这里却细如动脉的跳动

  或许是融合了过多民族的血

  才如此温情而坦荡

  当年 黄河上行船的纤夫

  与西行的王维相遇

  不知作何感想

  都是朝一个严肃正当的目标行进

  却有远近疏离之别……

  10

  选择金风乍起白露初临的这个时辰造访乌海

  是智者的安排

  在王维走过的地方吟诗更是大胆之举

  深入历史的夹层去寻找诗的矿苗

  是年轻人的事

  我只能望长河而兴叹

  作一点狂夫之念

  沙漠上的越野车可坐而诗不可得

  即使将汉庭酒庄的干红喝光也不济事

  也找不着王维的一丁点影子

  诗心厚如黄土 无须深刨即可露出根底

  还不如该沉迷的让它沉迷该清醒的让它清醒

  作一次愚者的选择

  只要将内心的嚣张

  放到甘德尔山顶去碰撞脚边流走的云

  一切皆会释然……

  11

  一片花影所勾起的那种眼泪

  并不能表达王维的诗情

  在昔日的塞上

  存在即生命力

  尽管平庸而不耀眼

  只是在茫然四顾之间

  填补一点世界的空白

  一如野地里永远也长不大的四合木

  活了百年千载

  童心犹在……

  12

  童心即诗心

  这是无人能解的私语

  只要去闻闻乌海的土腥草香

  都会得到诠释

  身心集注于快乐和谐的旋律里

  生命始得安宁

  那一脉泱泱自在的流水

  毕生以赴 为而不争

  算是找到了一种王维的感觉

  像沙海里一只沉默疾走的鱼

  颠簸于混沌之间

  即使刮七七四十九天的尘暴

  也安如泰山

  我虽年迈 乌海还年轻

  树龄 刚过不惑

  此刻 再看渡头落日 墟里孤烟

  就能找到王维辋川闲居时的清淡

  军旅田园虽说相去甚远

  只要怀一枚诗心

  就能常与青春作伴……

  13

  长河之谓长

  是因为穿越了漫长的时间与空间

  大漠之谓大

  是因为容纳了寥廓的空间与时间

  为文明付出的代价让文明来归还

  黄河几经流变 终于在乌海留步

  形成意识形态的湖

  半浊半清泾渭分明聊备一分融合之美

  在风高浪急之后

  进入岁月静好的时代

  14

  看着你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

  又唤起我的青春之忆

  同是长河边的古道

  同是大漠中的黄昏

  全副武装的我 落汤鸡一般追赶队伍

  身心俱疲 像要死去的样子

  然而就在恍惚之间

  我望见了宿营地湿湿的篝火

  那挺直的孤芳自赏的烟柱

  莫名其妙地弄得我泪流满面

  如今回想起来仍不得其解

  想必不是望梅止渴死里求生的那种心态

  也不是饥寒交迫走出迷津时的那种感觉

  现在看来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影子

  烟一样随篝火而起

  玲珑如蛇 ????……

  记得当时 我学着王维的样子

  写下了此生第一首诗

  在帐幕 我喝光了军用水壶的酒

  且吟且歌

  然后 用卵子一样的埙

  作了悠扬而悲怆的表述……

  而此刻 我只能用王维的诗

  献给青春苦旅中那个朦胧的自己

  用感念北雁的心思

  唱今夜不醉不归……

  15

  越过正在修葺的古烽火台

  进入铁骑奔逐的岁月

  于是 斑驳的字眼便跳将出来

  把过往者的思绪打乱

  爬上去的人多不知其由来

  爬下来的人也不求甚解

  历史的辞典有如照片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无须加添色彩而美自显……

  其实 王维当年走到这里斑驳就在

  只是大漠无风 沙尘迷眼

  眼睁睁看着斑驳藏在落日里

  随着黄河的流水逝去……

  殊不知其人生的重要一程

  就是乌海的这一段

  生命能流转到此刻的方位

  也是一种奇迹

  时过境迁

  只能以诗来链接……

  16

  我明白 流沙每天都在制造湮灭

  而乌海人每天都在创建

  不止是玲珑的赏石阁

  新潮的体育馆

  不止是堂皇的书法艺术宫

  红酒桶造型的乌珠穆公园

  而是让行将没落的白日回归地平线

  让长河重现沧浪之声

  让修葺好的烽火台孤烟又起

  让王维活回来

  单车御边重过居延……

 

  

  作者简介

  曾凡华,湖南溆浦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又就读与北京大学艺术系文化管理专业研究生班。1968年入伍,1978年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高级编辑、文化部副主任、主任,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总编辑,大校军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诗集《洞庭军号》《辽远的地平线》《士兵的维纳斯》,散文诗集《绿雪· 野性的土地》,散文集《月蚀》,长篇小说《碧血黄花》,中篇小说《桐花雨》,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战》、《牺盟·牺盟》等;长篇报告文学《神农架之野》获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荡匪大湘西》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50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开国英雄》(总撰稿)、100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共和国之最》(总撰稿)入选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连续剧《蓝色三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篇电视连续剧《窦娥冤》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其作品《最后一战》《韶山红松》《政委上山》等被翻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其译著《普希金诗选》在业界获得好评。长诗《我们在太行山上》获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之歌”征文特等奖、《红色圣山》获建军80周年征文一等奖。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