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评论

电视剧“她时代”,不看豪宅不看爱马仕,要看把她们“打回现实”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曾于里
0

  如今的文娱消费市场已经进入“她时代”。相应地,为女性量身定制,以女性的情感体验、心理诉求为鹄的文娱产品大量出现。女性群像剧成为其中一道夺目的风景线。它以女性为主人公,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话题展开叙事。近来,女性群像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相继播出,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

 

  有人设,也有“圆形人物”

 

  人设是女性群像戏的第一个关键词。女性群像剧往往会以几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个性的女性为主人公,将她们作为广大女性同胞的典型样本,以期以个性反映普遍,获得更多女性观众的共鸣。就像《二十不惑》中,主人公里有实习小白、有敢为人先的美妆博主、有二次元的佛系宅女、有无忧无虑的饭圈女孩;《三十而已》中,有辛苦打拼的“沪漂”、有主内又主外的全职太太、有缺乏主见的“便利帖女孩”……女性观众多多少少会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

 

  人设是剧本创作中很常见的概念,只不过在过往,我们把人设称作为“人物设计”。编剧在创作一个人物时,首先会对人物进行设计,让人物成为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既与时俱进,也具备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感。比如《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的职业是奢侈品店职员,顾佳与丈夫开的是烟花设计公司,算是较为新颖的人物职业设计。同时,以前一说到全职太太,观众想到的都是《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或《回家的诱惑》中的林品如,顾佳则是全新类型的全职太太,她虽然没在公司上班,但丝毫不影响她是一个独立女性。这是人物个性设计推陈出新的体现。

 

  也有一些女性群像剧的人设被观众诟病。症结在于,人设是“一类人”,是种种标签和概念的集合体,是刻板印象的反射,不具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殊性。套用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的说法,当人设是“一类人”时,他是扁平人物,是某个概念或意念的化身;只有当人设是“一个人”时,他才是圆形人物,具备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获得好评,就在于几个主人公属于“圆形人物”。剧集没有一味美化主人公,而是把她们“打回现实”,让她们具备普通人的犹疑、脆弱、虚荣、侥幸。比如姜小果在转正关键期的委曲求全;王漫妮虽然同情买下百万珠宝的太太的遭遇,但利己的本能压过了同情心……正是这些让人物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细节,让人物具备了普通人的体温,而不只是人物的模子。

 

  有话题,也能落到实处

 

  女性群像剧也多是话题剧,剧中充斥着成年女性在家庭、生活、工作与情感上可能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自打播出后,热搜也没停过。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怎么看待“精致穷”等话题,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让剧集保持了网络热度。

 

  话题剧有其合理之处。就像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谈到的,“平淡细腻的叙事风格与真实平凡的人物设定,很难像情节激烈、人设出挑的宫廷剧一样充分借力明星效应。其在即时娱乐话题的激发、收视点击量的拉动方面也显出弱势”。在新媒体时代,作品的话题性越强就越容易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很多电视剧为了“出圈”,就在话题上做文章,以期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并带动剧集走红。

 

  但有些话题剧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刺眼的是,话题先行、话题至上,为了话题刻意制造冲突、夸大冲突、渲染冲突,在情节设置上盲目追求刺激性、猎奇性,导致人物浮夸、逻辑漏洞百出,最终损害了剧情的真实感。比如有些剧集一写到原生家庭,就是“吸血鬼父母”+“重男轻女”的套路,极品父母成为恶的化身,借此挑逗观众情绪,引发观众愤慨。热度虽然有了,但其强化的只是观众对于原生家庭的“怨恨”情绪,根本无助于对此问题的思考。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虽然也在剧情中埋入了大量话题,但得益于圆形人物的塑造,以及话题内部大量真实可信细节的填充,话题不会显得荒腔走板,而能落到实处。比如顾佳这一条线,丈夫许幻山的出轨设定虽然显得套路化,但编剧花费大量笔墨层层铺垫顾佳与许幻山之间的价值观分歧,两人的分道扬镳也就能落到实处。

 

  有共鸣,也有反思力度

 

  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指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主导着媒介的话语权,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他如此说道:“当女性出现在黄金时段电视剧中、广告中或儿童读物中时,她们很少被描绘成权威人物、知识分子或勇于探索的勇士。相反,她们总是被描绘成婀娜多姿却头脑简单的‘女孩’,心里总是惦记着用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指望着男人在重大问题上拿主意。”

 

  “她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女性群像剧一般由女性担任编剧,女性编剧从女性立场出发,表达女性的诉求,反映女性的心声,让女性被看见。一些习以为常或习焉不察的女性困境终于进入了主流舆论的中心,成为显性话题,并转化为倡导男女平等、改善女性处境的重要力量。

 

  比如通过《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观众可以直观看到“重男轻女”对女性造成的深重伤害,推动全社会对这一陈腐观念进行检讨。比如《三十而已》中顾佳的处境,引起观众对全职太太这一群体的关注。全职太太的付出为什么常被无视?全职太太该如何在家庭与自我价值之间保持平衡?

 

  优秀的女性话题剧应该像一面镜子,观众经由这面镜子可以看到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遭遇,进而改善女性处境;女性也能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软弱性。

 

  《三十而已》可以说既直面了女性困境,也看到了女性自身的不足。无论是王漫妮、顾佳还是钟晓芹,都不知不觉间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进而迷失了自己。王漫妮渴望在这座城市里定下来,但所谓的“定”下来是指找个有钱人嫁了吗?已经在这座城市定下来的顾佳,也陷入了鄙视链的逻辑里,住上大平层后她想住顶层大复式;钟晓芹一路上随遇而安,但她似乎也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在最终她们正视弱点,挣脱束缚,回到初心,有底气说出“三十而已”。

 

  这是我们期待的女性群像剧:讴歌女性的魅力与荣光,也不避讳女性的脆弱与不足;深切观照女性境遇,促进女性的自我发展。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