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人

剑走偏锋造英才——访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

时间:2010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薇
0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之称,在新中国戏曲教育的发展中一直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今年是该院建院60周年,60年来,它从一个仅有中专建制的戏曲学校一步步发展为学科完备、体系健全的戏曲高等教育学府,并成为中国唯一 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其发展历程不仅凝聚着新中国几代戏曲教育工作者的砥砺奋斗,也折射出新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时值十月院庆大典将至,本报记者特就戏曲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采访了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

    记者:2009年底,中国戏曲学院“创新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不久前,“戏曲主修剧目”课程又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这两项荣誉都是在您主持下获得的,作为专业艺术院校能获得这两项荣誉是非常难得的,是否可以看作学院多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大突破?

    周龙:“创新型中国京剧表演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是通过分析戏曲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社会对该类型人才需求特点,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表演、研究、教学能力于一体的中国京剧表演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独具中华民族艺术风格,融系统性、完整性、多样性于一体,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践4个环节组成,并彼此依存又相互促进的京剧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戏曲主修剧目”则是我院京剧系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是京剧表演专业的核心与主干课程,也是在全国戏曲院校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优势课程。此次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经过学校推荐、北京市教委评审推荐、教育部网络评审、专家会评以及上网公示等多个环节,全国共评选出17门艺术类课程。“戏曲主修剧目”课程的成功入选,是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的结果,是我院继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后,再一次实现的新突破。作为两个项目的主持参与者,我希望它们能够对整个戏曲教育领域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如今的戏曲高等教育和过去传统科班教育相比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但仍有观点认为,和综合大学一般学科的高等教育比起来,戏曲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还不够规范,而行业内的主流看法则担心过分的规范会失之特色。对此,您曾经以《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来阐释您的看法,可否具体解释一下?

    周龙:《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简单的说,就是以正规的形式交战,以异于常规的形式获得胜利。只有在“奇正之辩”中,一所学校才能长久生存发展。从“以正合”的方面,艺术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共性规律,以“正规”的方式进行软硬件建设,符合高等教育的规格,真正运行到高等教育的轨道上。而“以奇胜”,则是从特色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必须在高等教育的规格上走特色办学之路。这么多年来,中国戏曲学院能够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现在的成绩,正是由于遵循了艺术教育和戏曲教学的科学规律,吸收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用特色理论总结特色实践经验,并把这种特色贯通于所构架的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相关的专业教育体系之中。

    记者:您说的是做“正规军”里的“特种兵”,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周龙:过去戏曲人才主要来自于“科班”、“团带班”、“师傅带徒弟”,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戏曲院校,60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因此,戏曲院团乃至社会对我们寄予的期望非常高,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关注特色人才和高精尖人才。

    “出人出戏”是我们学院60年在戏曲人才培养上的一贯理念,艺术实践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缺乏实践能力,就会影响学生就业,影响院校为院团培养和输送人才通道的畅通,影响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一直不断创新完善实践教学监导制度,健全各系共同联合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机制,着力打造实践的平台,以此来促进各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是表演人才培养的支柱,戏曲艺术是“角”的艺术,其表演的高度综合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而表演人才的成绩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来呈现,只有通过舞台实践的训练和展示,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达到。

    记者:说到表演人才,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您在戏曲表演上有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这是否使您对表演人才的培养有更多切身的感受和启发?

    周龙:我对于表演人才培养的思考,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教育入口看,作为独特的人才教育,戏曲表演人才教育是人才条件标准化的极致。一些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可以做到“爱一行,干一行”,即可以吸收对这门艺术有兴趣,并具备相应天赋条件的爱好者入门。但戏曲表演人才只能是“干一行,爱一行”,即生源必须不仅具备所需的天赋条件,更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技能,具备相当的唱、念、做、打的基本技能,甚至“带艺入学”;第二,从教育过程看,作为精英教育,戏曲表演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极致。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诸如一对一、多对一的教学方式,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等戏曲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育才之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的戏曲教育规律渐渐被冲淡,表面看是人才综合素质高了,可实际上无法培养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演员。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教育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强调“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教学理念;第三,从教育出口看,作为应用型人才教育,戏曲表演人才大学教育是人才成果专业化,专业技能极致化。对此就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戏曲表演人才培养要按照其独特的艺术规律来进行,在继承良好的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融入借鉴一些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独有的育才模式,使戏曲表演人才在质量、素质、成材率各方面更为全面有效。

(编辑:李钊)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