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摄影评论

身边的也是最好的 --------- [释藤]

时间:2011年11月30日 来源: 作者:
0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忽略了身边的事物,总是缺乏兴致去留心观看,比如摄影,大多数的摄影人总是背着包,扛着三脚架,历尽千辛万苦、爬山涉水、到远方去寻觅心中的影像,比如去西藏、新疆、甚至国外、当然跑外地去拍不是不好,而是很难拍到满意的作品,如果纯粹是抱着旅游的心态是无所谓的,你就是玩转地球也无人阻拦。
其实我倒觉得,如果真正地想创作,倒是抓住身边的题材,用心拍摄,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拍到满意的作品。舍近求远虽然也未尝不可,但是题材的把握和熟悉的程度总不如眼前的事物来的简单。
在国际摄影节看到藏策老师策展的,由摄影师苏健拍摄的那组作品《天书》时,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身边的也是最好的!
认识苏健纯属偶然,有一段时间,我在丽水摄影论坛玩,突然有一天,看到他拍的一组《蹲坑》,取材的是农村的茅坑,他自己当了一回模特,坐在这些简易的“卫生间”上,着实观念了一把,让大伙在帖子下议论纷纷,说他有创意。说的也是,这样的题材农村到处可见,但是真正去实践的恐怕没有几个吧?更何况大家都觉得那是肮脏的地方,哪里想到拿着相机还自己坐上去拍摄呢,这岂不是惹人笑话,让农村的人骂你神经病吗?
或许很多时候对于影像的框取就是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创意,惹人笑也好,被人说也罢,敢于想也敢于做的,这才痛痛快淋漓的。摄影是个技巧的活,爱好摄影的人多了,要想出个好作品确实难,更难的是有真正想法的。或许苏健是个例外,虽然是抱着玩的心态,可是却也玩的有模有样。
国际摄影节未开始之前,看到网站上公布了藏策老师策展苏健作品《天书》的消息,我便很好奇,天书究竟是怎么样的?苏健玩的蹲坑已经让人吃惊了,这组《天书》是不是也玩出了花样呢?抱着猎奇的心态,在摄影节开始的时候我便往藏策老师策展的地方跑,果不其然苏健的作品《天书》已经挂在展区了,一段简单的前言道出了摄影师的心声:“无论何种摄影形态,都是现实瞬间的截取,当我们把包含着各种信息片段的瞬间进行截取,又进行重复的叠置,会发现这是一个信息多义、语义混杂的时代,通过对“书本”这一知识信息载体的多重曝光拍摄,我们发现自己已完全置身于一个虚拟信息的大集成、意识形态大混杂的文本化的社会之中......”
看着眼前的影像,那一刻给我的感觉是惊喜和思索并存的,惊喜的是他的影像带给我的新意,思索的是影像呈现的内容,让我得以片刻间沉思下来。苏健拍的作品其实取材很简单,就是书的一些封面,利用多重曝光,把各种影像叠加的结果。说到这里其实应该交代一下他的身份,他是在新华书店工作的,每天接触的最多的便是书籍,而他的网名也是书籍,巧合也罢,有意也好,总之他把相机对准了身边的书本,拍摄出了一组影像纷呈,具有思想性和个性化的作品,这不得不让人鼓掌。
身边的也是最好的,这话真是一点也没有错,透过这些影像文本,我们从每一张作品里都能够读到一些内容,重迭的影像和文字似乎一张无形的网,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信息,比如:官场的、物质的、权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状的关系,都在这些视觉语言里充满了张力,看到这一张张影像,你能够窥视到一些来自现实世界很本质的东西,物欲横流的或纠结矛盾,统统用书本的方式叠加在一起,引发观者的思索。
一直觉得优秀的影像需要具备延伸的内涵,让人读到诉求或折射的思想,这是根本。苏健利用书本上的图案、文字这些最简单不过的元素,加以截取和重组,便给了影像不一样的定义和内容,这应该也是一种创新和探索。
《天书》或许是摄影师借助于书本这个主体进行自我的倾诉和表达,他企图通过影像的方式对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批判和抗议,又或者是希望让自己的影像能够引发旁观者的一些思索,总之无论他的出发点是因为啥,我觉得似乎都不在讨论的范畴。
要想说苏健作品唯一的缺点那就是呈现的方式不够多元化,稍显单一了些,影像的内容便不够厚实了,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影像带给我们的一种观看态度,那些折射出来的状态,是值得读取的,这就够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