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评论

让我们虔诚对待艺术

时间:2014年01月0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梁毅
0

  恰值年末岁初,本周的观察秉持了跨年度的姿态。

  跨年度观察之一:艺坛两位功名卓著的前辈相继辞世。

  2013年12月27日,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在太原辞世,享年101岁。12月29日,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山水画家、诗人王伯敏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两位先生治学方向虽不同,年龄也相差十来岁,但都是在艺坛、杏坛耕耘数十年,著作等身不说,人格和学风更是让后来者高山仰止。

  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3日分别是两位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的日子,他们人生谢幕于这个不太寒冷的冬季,却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老人离去所带来的空白感和缺失感。官方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同道好友也在相互转告噩耗,大家都对他们的离去表达着哀悼和痛惜之情。想来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相关的媒体还会发表不少回忆和悼念文章,这也将让我们有机会去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两位艺坛前辈的生命历程和艺术道路。木心在《鲁迅祭》中曾写道:“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斯句表达的是对生命和艺术的尊重和虔敬之心,希望我们在祭奠两位前辈的时候,也能虔诚地阅读他们的人生和艺术。

  跨年度观察之二:正在热映的《私人定制》某场景被指模仿当代艺术作品。

  2013年12月30日零时,当代艺术家蔡志松发了条微博:“谁看《私人订制》了?听说我的《浮云》又被模仿了?上次是被伦敦奥运会,这次被仿成啥样子还不知道呢!”这事儿,说起来好像一小事情,仿造型、偷概念、窃创意,在艺术品中随处可见,当事人也没太较真,原因不外乎难取证、难认定。但作为常识,不管你是艺术家还是导演,对艺术创作,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打声招呼也不是多难的事儿。不打招呼也许有多重考虑,但至少也应该体谅一下同为创作者的艰辛。

  蔡志松用发微博的方式表答自己的看法,作为良好沟通的一次试探,是应该的。其实,看没看过《浮云》不重要,看没看过《私人定制》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直接面对公众的艺术作品,公众或作者发现其中有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剽窃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去表达和沟通,并让公众有知情的可能。而所折射出的作者权益有可能被侵犯的状况,我们又该如何来认定和裁决,以保证作者基本的权益。

  跨年度观察之三:跨年展览集中展示中年艺术家力作。

  就拿中国美术馆来说,目前可以看到的个展就有“新北派山水——师恩钊作品展”“陈向迅作品展”“我心匪石·黄君书法展”,这三位艺术家分别出生于上世纪40、50、60年代,都是各自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艺术家,展览全景地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水准和风格。三个展览都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和可看性,一是作品尺幅无论大小,均能开合有度;二是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功力均达到了相当水准,对展览亦有深入的思考和把握。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