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滚动图

热展览 深思考——广东美术家研讨“翰墨履痕——冯远绘画作品展”

时间:2022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钱晓鸣
0

 

翰墨履痕——冯远绘画作品展海报

  3月17日至4月7日,“翰墨履痕——冯远绘画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一次较为系统的回顾展。本次展览分为“苍穹之下”“表象之上”“心源于内”“意形于外”四个部分,作品展现出其四十多年的从艺道路,引起了广东美术界热烈反响。广东美术界、广州美院国画学院师生和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都十分关注并现场参观,展览引发了专家学者深入思考十位广东各大美术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和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理论家就此展览展开研讨,围绕展览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的创作主旨,继续为美术界服务深入推进南北学术交流持续探索人物画学术领域一些经典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3月18日,广东美术馆邀请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带领公众一起看展览,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在展览现场举行艺术分享会,向观众分享他的人物画创作与艺术成长历程。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远为观众做现场导览。 

展览现场


《红楼梦黛玉葬花》 纸本设色  冯远  69cm×35cm  2012年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 

  冯远主席作为当代卓有成就的代表性艺术家,这次在广东举办个展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震撼。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身边以及发生在中国当下人民与生活状态的刻画,时间跨度很大,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能坚持这样做的艺术家。从其早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风格融合了他下乡到东北及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学院前身)读书,受教于江浙许多重要的中国画大家的经历。在他的画面里,不仅能够熟、精准掌握江浙一带传统国画的技术和品格,还有一种与他学历背景不一样的强悍艺术风格。这也是冯远在人物画创作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工作环境、创作状态、生活阅历等共同构成其非常广博的艺术视野,以及对他艺术能力的锻炼。

  特别是冯远有很多作品是描绘来自一线基层的人民大众,其整个审美观完全符合“艺术表现人民”时代主流要求,体现了他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向,对人民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在冯远几十年的美术事业中,他还是一位甘于为广大艺术家服务的人,既是艺术家,又是很出色的艺术事业管理者,在当下也并不多见。 

  冯远对广东美术一直热情支持。近年来,广东有非常多重要进京展览,他常在出席展览开幕式时致辞,对于岭南美术事业从全局的把握和推进的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冯远现在还兼任上海美院名誉院长,后续我们将积极推动广州美院和上海美院间的校际合作。本次展览的展出,也让广东研究中国绘画的专家、广州美院师生亲临现场观看。冯远的扎实风格、对大场面的把握,不仅是对当下岭南中国画创作的启示,而且是对多个地区部分艺术价值注重对画面情趣宣泄的一次重要提醒。 

《今生来世》  纸本设色  冯远  217cm×505cm  2011年


《母与子》 纸本设色  冯远  143cm×116cm  2011年

  中国美协顾问许钦松: 

  这次冯远先生的个人展览到达广州,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因为冯远不仅是一位著名画家,还是中国艺术界、美术界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多年来,在他的组织和推动下,中国美术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美术工程,很多甚至是填补历史空白的。我有幸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创作,和他一起见证了中国美术在新世纪、新时代的辉煌。 

  冯远的美术作品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过程中是独树一帜。虽然这次展览只是他创作中的一部分,但可以看出,冯远对为时代作出重大贡献人物和中华民族代表性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具有个性化,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以他对民众的熟悉,作品风格表现自如,体现出其创作的“人民之心”,对广东美术界具有很强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广东是岭南画派的根据地,岭南画派是清末民初巨大历史变革中产生的,其代表人物中有很多就是革命者。岭南画派着重于清末传统美术的现代转型,其特点是折中中西、注重写生、关注现实等,岭南画派在我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革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贡献首先是革新。在新历史时期,冯远创作体现出的注重写生、关注现实等做法,与岭南画派的核心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其创作思想和岭南画派主导思想也非常吻合。   

  现代资讯非常发达,岭南画派在新的教学模式、美院综合教育以及广东改革开放等方面影响下,很多艺术家南下,人才组成打破了地域边界,现在的岭南美术界已经不再是我们以前固有的面貌,十几年来受来自北方的岭南艺术家的影响,出现了历史性改变。冯远的传统笔墨是美院教学中写实的手法,结合他对书法笔墨的丰厚积累,这种结合同他自身判断创作能力,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体系,他的笔墨不是为笔墨而笔墨。冯远的笔墨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基本功,也服从于他主题创作的需要来展开,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董小明: 

  冯远和我的友情已有四十多年了。在北大荒的知青生活让他汲取了黑土地的营养,积淀了生活的底蕴,崭露了绘画的才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作为方增先老师的研究生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专攻中国人物画,打下了传统笔墨和造型的扎实功底。毕业后他在美院任教、从事管理并担任了学院的领导,在创作上也有出色的表现,成为浙江美术队伍中重要的青年画家。当时我在浙江美协做创作组织工作,因而在工作和艺术活动中有更多的交集和了解。记得80年全国青年美展,浙江选送冯远的作品《秦隶筑长城》获奖,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引起美术界广泛的关注。当时我是展览的评委,也为此感到十分欣慰。时势造英雄,祖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美术事业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后几十年,冯远不仅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担当起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领导重任。 

  在我心目中,冯远是一个全才。 几十年来,他历任文化部教育司、艺术司、国家美术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国家文史馆的领导,还兼任多所重要的美术院校和机构的职务,同时还策划组织多项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艺术、艺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倾注了心血,奉献了力量,体现了高度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也显露了冯远非凡的领导才能。 

  冯远是当今中国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画历史、画生活、画人民,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环顾他各个阶段的作品,我认为冯远遵循的是一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从青年时期至今他始终坚守这一创作道路而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咬定青山不放松,管他东西南北风。新时期美术创作呈现的多元格局中,冯远以艺术道路的坚守和探求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新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典型意义而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代表性的画家。 

  我年长冯远几岁,却对他十分钦佩。他注重理论学习和思考,视野广阔、文思缜密,于工作和创作多有裨益,堪为学者型的领导和画家。多年来,我们一起工作,常被他勤勉、自律、严谨、认真的作风和精神所感染。 

  几年前,我们一起就是在广东美术馆参加了广东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评奖,期间常有交谈。记得他谈到对当下中国人物画现状的见解,认为中国画革新,人物画是关键,这也是我们的共识。他还告诉我正在蕴酿中的一个人物画创作计划,体现了他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远见卓识,也承载着作为一个人物画家的抱负。我很期待在此次展览上将能系统地看到他最新的创作成果。作为全国美术事业的领导者,长期以来冯远时常关心各地的美术创作。深圳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版图中的新边疆,过去二十多年持续打造推动传统中国画“走进当代、走向世界”的国际水墨双年展,冯远身体力行,参与历届展览和学术活动,并为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新时期中国人物画发展和革新中,广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更有众多画家同道,广东的同行们也都对这次展览和交流充满了期待。可惜,受疫情影响,阻隔了我们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展览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传递的画家的思想定将深刻影响广东的画家和创作,尤其会激发广东的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思考和激情。  

《心幡》 纸本设色  冯远  146cm×270cm  2014年


《逐日图》  纸本设色  冯远  157cm×600cm  2008年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艺术管理者 担任多项职务 为艺术家办好事 

  冯远先生作为优秀的艺术管理者、组织者,冯远先生主持、组织了很多大型美术创作与展览活动,如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均为界内国内年度盛事、大事,产生了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中国美术的蓬勃发展与中国美术向世界的宣传及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美术人才的发掘与传世美术精品的展现提供了多而高的平台,众多美术优才受惠其中,自己深深感谢。  

  本次展览是冯远艺术创作首次在广东系统呈现系统地展示了冯远耕耘画坛40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及成果,为广东年度艺术最大盛事。展览呈现冯远的历史题材创作、生活写生、实验水墨,以及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作品和古典诗意画作品。数十年走遍中国各地,他的创作涉及面极广,从歌颂英雄严肃深沉的“大品”,到描绘劳动者日常生活场面、勾画仕女文人、表现笔墨情趣的“小品”,各种人物题材无所不包。题材的广泛显示了技术、艺术的驾驭力,炉火纯青,为广东业界送来了中国人物画视觉盛宴。 

  艺术创作者 既尽广大 亦至精微 

  作为当今中国人物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把艺术事业作为自己终极追求去不懈努力的艺术创作者,数十载从艺,毕生致力于近百年中国画最重要的变革点——中国画写实人物写意风格创作,而如何将中国传统笔墨与现代写实造型做到真正地良性结合,得益于其异常扎实的学院派造型色彩功力,关注现实,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与大地,同时传承传统笔墨,创新表现形式,更有蕴涵其中的深刻的哲理与文学意味,守正创新的一代艺术大家。 

  自己最深印象的是冯远的重大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他既擅长白描工笔人物,又擅长水墨写意人物这批大型历史题材主题性创作,深思熟虑的笔墨、严谨真实的造型、气势磅礴的场面体现了他对人物群像、人物绘画高度的成熟的驾御能力,在中国当代人物绘画史上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写实、写意、寓言 

  他的艺术品格里一直贯穿着严谨的写实手法、深厚的写意状态,其中传达出浓烈的寓言意味,从他的绘画、书法与文字中可见内在一致性。有别于西方,中国艺术里的写意状态是我们最独一无二的状态,写意则是中国画最本质的内核,因而在艺术的追求上注重笔墨的趣味性。而由于长期的写生训练,使他的线条在造型上准确而且富有很强的概括性,无论如何挥洒,一切都建立在他对形象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他的笔墨与色彩结构始终是属于形象的。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体现出他综合性的艺术修养,艺术表现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境界。 

  德艺双馨 修齐治平 

  冯远展览名为翰墨履痕”,以艺术行旅人自比,近年依然笔耕不辍,始终保持在路上,本次展览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作品均为近年绘制的新作,显现出持续的艺术创造力与活力。 

诗贤图   纸本设色  冯远 136cm×34cm×4  2006年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梁江   

   冯远先生这次来广州举办个展意义很大,是长期以来广东岭南美术界和江浙、北京美术界密切交流的延续,为促进南北美术的交流合作掀开了新的篇章。我曾经在方楚雄个展时讲过广东的花鸟画过去一度不是很强的,诸乐三先生之子诸涵教授还专门来广东交流任教,广东也有艺术家去中国美院学习花鸟画等。两地的交流是有传统的。 

   冯远的创作不仅仅是来自师从方增先先生的浙派传统,还有他在东北时期的影响,大场面、厚重、繁密,画面很讲究深度感的,无论从人物画创作人物发掘的深度、笔墨的提炼、把握重大题材,他都是做得很到位。他是当代画坛上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很多重大题材主题创作都是堪称范例的。他这种画风会给广东美术家很大启迪。很多广东画家即便是在当今疫情较为严峻的时候,也都赶去看了展览。 

  我和冯远主席很熟悉,对他的作品也很了解,从他早年的连环画创作,到他的主体性创作,和他推动组织的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我都参与。他的个展来广东展览意义非同寻常,远超于一般画家。首先它艺术的取向、正大气象的画风,尤其当代人物画是一个最富于现实主义品格的绘画品类,他把这个他的作品拿到全国和广东来分享,这是对画坛,尤其对人物画界,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常有学术价值的事情。 

  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广州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兼美术馆负责人方土 

  上次我在国家画院举办个展时,冯远先生看后感慨地说,他自己画头像画至60厘米已觉很大,没想到我画的都是近2米的大头像且笔墨把握如此轻松。能得到冯远先生如是评价,让我倍感鼓励,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冯远先生所感慨的那些画作及其内容,其实很多都是受他昔年艺术语言的影响和启发。 

  众所周知冯远擅长刻画人物,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既有古典诗意人物,也有领袖英雄人物,但更多的是市井百姓的众生百态,尤其是西藏地区人物实况。除却题材内容,更让我注意的是冯远这些作品在艺术处理上的突破以及个人艺术风格,他打破了时空概念、吸收了山水画关于天地关系的思考与探索——把人物形成山形结构的丰碑式构图。同时他也借鉴了很多西方艺术在造型结构、体量色彩等元素的优秀成果,使得作品在保持中国画独特精神和笔墨语言关系的基础上,与其丰碑式的构图共同达成一种浑厚之境。当然,这可能还与他同时具备南北工作与生活的背景经历相关,因此自然而然带着“既有北方画风的坚实与雄强,又有南方的自由与潇洒”,使得他的形式语言具有鲜明个性与时代风采。 

  冯远的创作注重和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同时又注重对当代国内外艺术优秀资源的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脉络和特质。冯远先生探索形式构成和笔墨变化的有机结合,坚持用中国画的方式来呈现的相关成果。他对现实主义美术在当代发展的探索,加深了我们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他的躬行实践,与广东美术一直秉持革新精神和对现实主义的关照是非常相契的。而且,冯远平素非常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实质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现代化改造,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的画风更偏重理性一路,无论是整体构图关系还是细节地推敲都很理性。这个理性,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探究,它不是简单的感性而发,而是要探讨一种本质。这也要求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冯先生的画,需要从思想内涵、文学性去理解,因为他的作品所包孕的思想底蕴与追问本质的精神感召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冯远是我国当代知名的人物画家,同时他还是学者型的画家,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对现实主义艺术进行了深远的探索,他始终以充满时代性、民族性的作品“为人民塑像”,成为领军式的人物。 

  因此,本次展览作为冯远先生在广东的首展,我希望能够为广东的观众系统地展示冯远在画坛40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及成果,充分呈现其在历史题材创作、生活写生、实验水墨和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以及古典诗意画作品等方面多元化的探索。 

  冯远作为北方画家,同时作为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其笔下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彰显着一种深宏博大的气度,反映了画家创作时代的民族心理气候。他以并非传统意义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在写实中寓有写意性的语汇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风格。我希望这次展览能够为广东美术界和广东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旨趣与视觉表达,从而进一步拓宽当代中国人物画南北交流的对话空间。 

  这次展览引起了广东美术界、媒体界和广大观众的热议,虽然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没有举办开幕式,但在展览期间,我们邀请了冯远先生带领公众一起看展览,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并举行了艺术分享会,冯远先生为观众分享了他的人物画创作与艺术成长历程,现场提问和交流十分热烈,并且讨论涉及到中国画以及当代人物画创作的根本性问题,同时,多家媒体报道了展览盛况,充分拓宽了南北交流的空间。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

  冯远主席的展览在广东开展,对广东、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美术创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起到一个方向和旗帜的作用。冯远老师创作中关注社会,守正创新的方向,正是我们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创作发展的方向。冯远这些作品很生动、鲜明、直观地为我们的美术创作做了很好的示范和样板。我们广东、深圳的美术家一定要向冯远老师学习,努力在新的时代创造出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冯远主席能有这样的成就,与他的经历分不开。改革开放初期,他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为中国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到文化部艺术司,为新世纪中国美术创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他后来担任了中国美术馆馆长,虽然时间不长,但为中国美术馆事业的转型发展,起到的关键的作用。正是他不同凡响的经历,使得冯远的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能从传统的疏淡飘逸、逸笔草草中抽离出一种坦荡深沉、大气磅礴的力量感和社会责任感,呈现出极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艺术旨趣与审美追求。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 

  冯远主席这次在广东的画展在广东美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有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冯远的主题性创作给人以很大的震撼和启发。冯远主席的行政工作是很繁忙的,但他的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专业学养深厚、技法高妙。冯远的人物画具有浙派人物画的鲜明特色,造型准确、笔墨精湛,但同时他还具有笔墨雄浑的风骨。 二是,冯远的创作体现出作品形式的多样性,无论是小画还是大画,工笔还是大写意、人物还是动植物,他都能得心应手地描绘。冯远的创作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很有学理性。本次展览是广东近年来难得的优秀展览之一,展览所带来新的气象雄浑、笔墨精湛的作品,是对我们中国画界的最大鼓舞,让广州美院师生看到了中国画在当代、未来的希望和前途。特别是让青年学子了解,如何在今天创作出和新时代相呼应的精品力作。如冯远的巨幅近作《公民》是群体头像,每一个头像的造型都非常准确,同时又不失笔墨之美。 三是,冯远的中国画创作的风格和笔墨语言给广东中国画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学习启发。岭南画派的传统是注重写生、色彩丰富等。冯远的创作已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他在色彩运用上非常丰富到位,他善于从绘画的笔墨语言中表现精神内涵,坚守中国画优秀的传统精髓,对广美中国画教学和人物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中国画教授、人物画家张弘 

  在冯远先生的画展期间,我和我的研究生们专程入场参观,近距离品读原作后有几个较深的印象: 第一,“双肩挑”后仍创巨制令人敬佩。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看冯远先生的原作。冯远先生是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1978级中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我是广州美院1979级中国画专业的本科生,那时也留意过他的连环画和一些国画创作,之后则比较少再见到其原作。这次看到原作,特别是看到一些80年代至90年初的作品,与我早期对他画作的印象还是比较一致的,但这次总览其这么多作品,而且还有不少是画幅比较巨大的主题性创作,充分说明冯远先生在业务和行政“双肩挑”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这么多作品,实属不易。 第二,“迎难而上”的人物画探索彰显能力担当。冯远的基本功好,造型能力强,他的重大主题创作很出彩。我所带的几位研究生正好是研究水墨人物画的,这次让他们去观展主要还是关注人物画的学术问题。如冯远先生的作品《我们》(2009年),人物刻画很到位,从内容表现到笔墨语言形式都很统一,也是其代表性的作品。冯远先生特别善于安排大场面、多人物组合的主题创作,体现了他极强的造型功夫和画面整体的把控能力,对这些作品我都逐一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难度和创作特色。作为人物画家,我们都知道画人物的手、脚是很富有挑战性的,画家必须深入理解其结构关系,才可用简练的线条概括和表现出来。例如,在其《今生来世》这幅作品中,除了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情、形象特征等,对“”的刻画就更为出彩,特别是画面中部着红衫弯腰的妇女,虽见不到其面部表情,但那个拿着木棍撩火的手则准确呈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以及手的姿态语言。C位附近几位不同人物的手的塑造都很丰富且有份量,用笔之准显示出冯先生极强的造型能力和把握细节的功力。如反映抗击新冠疫情的新作《共同托起生命的明天》也是如此,画作中几乎就是突出了医护防疫人员的手以及穿着各种防护服的手臂,用手的姿态语言来表现众志成城的抗疫意志。其实,许多人物画家是不敢这么表现的,有的在表现人物的手、脚时,都尽可能回避,设法绕着走,而冯远先生敢于“迎难而上”的艺术探索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和启发。 第三,“高峰”之后,水墨探索还可走得更远。冯远先生画展的第三、四部分“心源于内”“意形于外”主要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作品,看到原作让我感到这确实是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当年冯远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作品已经很有气象,面貌也很丰富,艺术探索的方向也比较广泛,其中既有尝试实验水墨、也有强调表现性语言、甚至还有抽象意味的水墨,与此同时,对传统笔墨的研究也并没放弃。 所以,我们期待冯远先生继续保持当年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充分依靠扎实的造型基础和生活体验,在笔墨以及形式语言的当代性和个性特征的探索上走得更远。

(编辑:魏康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