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民间文艺话题

《寻找光明记忆》 | 光明三宝

时间:2021年04月25日 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作者:
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急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广大中小城市、小镇、农村被裹挟进去,实现了成为城市一员的梦想,享受到电梯、楼房、电气化、宽敞马路、公共交通、现代教育、八小时工作制、城市公园、图书馆、抽水马桶、电视、网络等城市文化,这无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与此相对应,农村、小村镇本身也迅速城市化,上述城市生活内容在这些传统社会区域出现,渗透到农民家庭生活之中。但是,这一双向城市化进程在增强中国人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区域出现乡村出现大肆拆建导致传统建筑被破坏,乡村凝聚力下降导致名门望族离散,古老祠堂、戏台、传统节庆、婚丧嫁娶及其礼俗仪式等,逐渐失去了影响力。这一趋势引起了许多文化学者的忧虑:如何在这一进程中保留和发展农村、小镇、城市区域文化传统?使之与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即使不能够找到相融合的途径,如何留给二者各自的生存空间?
  深圳市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典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凡四十余年,就从当年的小渔村、小村镇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现代性的超级大城市,在很多方面具备后工业社会的特色,它的科技创新、现代设计、集群加工生产和文化娱乐产业等,成为中国最前沿领域。也正是在这一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在相当长的时期,人们认为深圳缺乏文化传统,它只有现代、后现代文化这一层面。
  曾几何时,一组体裁别致的短小文章在《宝安日报》连载发表,后结集出版,记录着在深圳这一超大城市背后的小城镇、小村落的前世今生,从街区、住房、祠堂、墓地、族群、宗族、姓氏、老人口述故事、生活方式、家常小吃、民俗风习、农场、工厂等等,作者以亲历者身份访问村镇所见老者、长者、老板、村童,走访着城市化劫后余生的老屋、祠堂、墓地、碉楼,给读者打开了深圳的文化深一层土壤,特别是深圳市光明区这一后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和高科技发展区,获得了后发展的文化优势,有识之士们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拥有着对在地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他们采写的这一系列文章,向建设者群体敞开了在地的传统文化胸怀,推动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关怀关切现代科技社会与在地文化传统和睦共处的方式,关怀关切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当代建构,这是可贵的深圳人敢于创新的又一举措!这种关注在地族群和区域文化传统、同时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这种谋求两者并存甚至相互融合并驱的情怀,值得后发展地区多方面重视,是现代化进程中带给中国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学者的前沿课题。
  在深圳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文化调研,有幸认识了这一组文章的主创者陈瑛(深圳市光明区文联主席)和作者们,他们表现出的文化情怀值得尊重,他们提出的现代生活与文化传统共存的思考、显示出来的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值得推荐给全国关心这一领域问题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有鉴于此,我们选取其中几篇短文,组成一个小系列,通过民协公众号转发给大家,希望对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建设者和文化学者有所裨益。
  ——邱运华‍
  还没有来光明的时候,但凡跟市区的朋友说到光明,他们都会说一句:“光明的乳鸽很好吃啊!”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般,这个乳鸽成了光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代表。待到真正到了光明工作,自然少不了要去寻访“光明记忆”里的乳鸽。
  说起光明乳鸽,人又免不了会给你说:“这是有名的‘光明三宝’之一啊!”何谓“三宝”呢?原来现在的光明新区主要由以前的公明镇和光明农场两部分组成,光明农场作为一个老的国营农场,成规模地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生产的乳鸽、牛奶和玉米成了其中的拳头产品,许多人慕名而来品尝其衍生的加工食品:红烧乳鸽、炖牛初乳、金银玉米,食后赞不绝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冲着这三种食品不惜跑很远的路都要来光明大饱口福,也就有了“光明三宝”之说。
  “光明三宝”,特别是其中的红烧乳鸽,在光明很多餐馆都可以品尝得到,以至于很多外面的人来光明会有点迷茫,究竟哪家最好呢?但在光明,说起品尝“三宝”,所有的人都会指给你一个地方——光明招待所!
  “寻找光明记忆”小组里可是有光明土生土长的人,立马就联系到了光明招待所的经理,还有做红烧乳鸽的大厨!
  从光明大街拐进去一条小道,就到了招待所,看上去一栋不太起眼的建筑再连着一栋不太起眼的建筑,很符合我对“招待所”的想像。进到里面,却发现,两层楼的建筑串起来,中间围出了很大的空间,摆了近百张大桌,红色的桌布上摆着大的玻璃转盘,巨大的吊扇在透光的屋顶上转动着,离中午用餐的时间还早,但已有不少人来往穿梭着。边上的二层楼建筑,是连起来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的包间或者小厅,这规模,着实有些惊人!
  经理领着我们到了一个包间,刚坐定,就给我们每人端上一个带着底托和盖的白瓷盅,滚烫的放在我们面前,揭开盖子,一股奶香扑面而来,她招呼说:“请品尝我们三宝之一的炖牛初乳。”白色的瓷盅里,是凝脂一般的牛初乳,看上去很像蒸好的鸡蛋清,洁白水嫩、表面光滑晶莹。白色的瓷调羹舀下去,紧实有弹性,比舀鸡蛋羹用的力度显然要大不少。吹凉一点放入口中,浓香细腻,甜美的牛奶余香让人回味无穷。经理介绍,牛初乳是母牛产犊后七天内的乳汁,来自光明集团自己的奶牛场。和普通牛奶相比,牛初乳蛋白质含量更高,而脂肪和糖的含量较低,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牛初乳收集后,需要迅速放置在零下10多度的环境中冷冻保存,以保证新鲜。我们吃到的炖牛初乳,是用牛初乳和少量冰糖蒸炖而成的。
  经这么一介绍,这炖盅里的东西益发显得珍贵了。本想细细的品味,奈何味道太美,不一会儿,就见底了,留得唇齿间都是奶香。
  这时候,只见服务员端上一大盘乳鸽,围绕着盘子中间一朵紫色鲜花的,是六只昂首的鸽子,摆放的形状很漂亮,除了棕红的卤色外,你完全可以把它们想像成围绕着湖心荷花跳舞的白鹅。经理这时候起身跟我们介绍一起进来的穿白色厨师服的师傅:“这是我们做红烧乳鸽的大厨,徐亚满。”女大厨!居然是厨娘!我内心感到很惊讶,细细打量过去:中等个子,微胖,四、五十岁的样子,眼睛不大,但眉眼之间都是宽厚的笑意。
  互相介绍后,徐大厨叫我们赶紧趁热品尝她亲手做的红烧乳鸽。我们拿着相机手机不停地拍着盘中的美鸽,哪里舍得下口啊?!直到她把整只的乳鸽拿到我们面前,我们才戴上手套,动起手来。按照大厨的指点,通常是先吃乳鸽的头,然后是翅膀和腿,最后才是身子。我从翅膀开始,从翅根部拧下鸽翅,只见断开处,有汤汁流出来,吸上一口,全是鲜美的肉香啊!咬一口翅膀,皮酥脆,肉鲜嫩,连着里面的骨头都是香美入味的,浓烈的肉香,带着独特的卤水甘甜,肉嫩而有弹性,吃的过程中,不时有鲜美的肉汁会滴下来,吸吮入口,每个味蕾都在欢腾……
  我们大快朵颐之时,对探寻红烧乳鸽如此美味的“秘密”的好奇心也更加强烈了。
  徐大厨大方地给我们揭秘:“乳鸽的选材、用料和制作方法最重要,缺一不可。”
  她让我们边听边趁热吃,她细细道来:招待所的乳鸽都来自光明集团自己的大宝鸽场,可不要小瞧这个鸽场啊!它是全国建场最早、规模最大的肉鸽饲养生产基地,还是肉鸽养殖和良种推广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及无公害产品示范基地。乳鸽全部以五谷杂粮(玉米、高粱、麻仁、豌豆、小麦等)饲养,营养价值极高,有“一鸽当九鸡”的美誉。乳鸽必须选用二十五天大的,这个时期的乳鸽肉质鲜嫩,营养容易被吸收,将内脏及羽毛去掉后,净重为六七两,吃起来口感非常滑爽,甚至连乳鸽的骨头都能吃。此外,用来熬煮乳鸽的卤水也十分讲究,将甘草、八角、桂皮、罗汉果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同时入汤熬煮成卤水,每种材料都有严格的配置比例。现在招待所的的卤水就是一锅有三十年历史的陈年酱香老卤,三十年来煮过无数的鸽子,吸收了所有鸽子的精华,滴滴甘醇,是其他卤水无法相比的。
  我们听到三十多种中药材,还有三十年的老卤,两个三十!都不由得感叹起来:“真不容易啊!”
  徐大厨接着介绍,乳鸽放进卤水后,先用大火煮至水开,再用小火熬,让味道完全进入鸽肉中;卤好的乳鸽捞起后,再用纯正的鸽子油配上花生油炸一到两分钟,封住肉汁。通过卤熟并用最短时间炸香的光明红烧乳鸽最大特色就是鲜嫩多汁不上火。
  一整只乳鸽,不一会儿就下肚了。吃的时候觉得还意犹未尽,吃完发现肚子已经是饱饱的了。这时候外面走廊里不断的有人走过,出去看,外面的大厅里却是人潮涌动了,近百张大桌子差不多坐满了人。
  我惊讶居然有这么多食客,经理却见怪不怪地笑笑:“这不算什么,节假日的时候经常没有位呢!”
  “那一天招待所要卖出多少只乳鸽呢?”
  “多的时候会有五千只。”
  此刻,我终于明白了为啥人家一说起光明,就要提起这乳鸽!
  刚坐回,又有服务员端进来几盘玉米,确切地说,是整条的玉米棒子,颗粒饱满、黄白相间。徐大厨说:“尝尝我们的金银玉米吧!吃完乳鸽,来条玉米,会很清爽。”
  之前我对乳鸽、牛初乳列入“三宝”感觉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这玉米一般的寻常物也列入其中,就有些不解了。
  经理仿佛看懂了我们的疑惑,她说,这个玉米是当年的光明农场从美国引进的品种,由于黄白相间,大家称之为“金银玉米”,鲜嫩多汁,生熟皆可食,所以也有人称之“水果玉米”。以前在光明农场大量种植,因为味道鲜甜美味而常被作为本地人的手信,很受欢迎。
  徐大厨说:“这种玉米香甜爽口,我们用蒸笼密封烹制,营养不流失,来招待所的客人吃完乳鸽后,往往都会点上玉米,清爽去油腻。”
  我们拿起玉米来啃,果然甜、脆、香、嫩!吃完还没有渣,真的堪比水果。原本饱饱的肚子,不觉中又一根玉米下去了。
  民以食为天。“光明三宝”是人们对光明美食的衡量与认可,一方水土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宝贝,自古以来就是百姓心中的真爱。
 
  告别了经理与徐大厨,走出门,再次路过楼与楼中间的大厅时,喧嚣的人声,食物的香味,与腾腾的热气混在一起,格外生动,格外人间烟火。
  
——摘自《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第四章 传统与美食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