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记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

时间:2013年06月04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立元
0

民间音乐走上殿堂

记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

   

新疆阿瓦提刀郎木卡姆《兹勒巴亚宛木卡姆》表演现场  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

  “这是我们为了参加这次展演新做的衣服。”身穿红肚兜、羊皮褂,来自陕北子长县的农民唢呐手赵治海一下舞台就被记者团团围住。他说:“我们第一次参加全国展演,只想着好好练、好好演。”朴实的话语和他们真诚的演出一样打动着城里的观众。5月29日至6月2日,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先后在山东枣庄、济宁、菏泽举行,非职业组和职业组演出团队交相辉映,让城市观众也有机会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风采。

  尽最大努力来参赛

  展演前几天,河南省渑池县果园乡东安头村的贾栓章和他的农民朋友紧锣密鼓地排练着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十盘乐”。“十盘乐”被誉为古老的乡间音乐活化石,2011年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十盘乐”源自唐代宫廷乐,无谱,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十盘乐”乐器由10个圆铜盘组成,每两个盘一个音。“十盘乐”的演奏形式为吹奏、敲击,演奏乐器有笙、管乐、膜笛、铜锣、铜铃、韵板、韵锣、韵钹、板胡、二胡、三弦、古筝等。第一次登上全国的大舞台,这20位河南农民并不怯场。作为河南唯一的代表队,他们表示,“十盘乐”因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此次演出他们很有信心赢得山东观众的喜爱。

  河北省共派出了4支代表队参加展演。临行前,这些由地地道道的农民组成的乐队却犯了难,因为凑不起交通费差点放弃参加展演。为此,当地县文化馆、镇政府拿出了几千元的赞助费,山东省文化厅又给每人补贴了1000元的交通费,他们才能赶在比赛前到达枣庄。在河北省胜芳南音乐会中,85岁的胡德明是此次展演中年龄最大的演员,因为患病,出发之前他还在输液,到枣庄又发高烧,上台之前还要服药,队员纷纷劝他休息,但是他仍然坚持演出。这支队伍顾不上几百公里的劳顿,连夜彩排,终于一路过关斩将,率先闯入决赛。

  近年来,在民间乐种的搜集、保护方面,各省的重视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人民音乐》原副总编辑于庆新指出,此次展演至少有7个省市没有报名参加,证明这些地方对于民乐还不够重视;还有部分以挖掘、保护民族音乐为立院之本的音乐院校也没有报名,可见民乐仍处于边缘地位。

  展演催生保护意识

  在接到“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的邀请后,为弘扬甘肃地方特色乐种,甘肃陇剧院民间乐团特意组织团员到陇东道情发源地停留了20多天,探索如何将表演和演奏更好融合。他们此次演出的内容是以陇东民间道情音乐为素材、各种道情乐器为组合,奏、唱同步,诠释道情音乐的独特风格。演出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认为他们继承和创新道情音乐的探索值得借鉴。

  除了乐曲表演外,这次展演的乐种组合有着让人惊喜的表现。菏泽弦索乐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素有“雅乐”之称,通常由筝、琵琶、扬琴、如意勾4种丝弦乐器演奏,乐器组合灵活、搭配自由,可以说是东方的民间交响乐。据菏泽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玉坤介绍,复赛演出的曲目《乡音和鸣》是组织民乐专家打造磨合、精心编创出的一个传统韵味浓厚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曲目,而此次演出中看到的“软弓京胡”在城市舞台几乎已经消失。“山东艺术学院此次带来的挫琴在全国分布很广,是全世界最早的弓弦乐器之一,但是这些年实际演奏非常少。这次看到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年轻人在学,很高兴这种古老的乐器又被挖掘出来。”民族音乐理论家张振涛说。

  据了解,这次展演还有众多音乐专业院校参与。“初评过程中,西安音乐学院对‘西安鼓乐’的加工创新,星海音乐学院对‘广东五架头’的精心演绎,浙江艺术院校对‘江南丝竹’的精雕细琢,都让人耳目一新。新一代音乐人努力传习传统乐种,反映了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民乐发展的新趋向,令人印象深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说。

  协作才能推动民乐发展

  “1953年,全国举行了第一次民族音乐周,那时候我的父亲参加了。时隔60年,这是第二次全国性的民乐展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满头白发的二胡演奏家王培瑜兴奋地说。他此次代表汕头弦诗细乐参加演出,演出一开始,二胡的弦就崩断了一根,出乎意料的是,他用一根弦完成了演奏。张振涛对他的技艺很是钦佩,表示:“弦断遇知音,我们有幸成为王老师的知音。”展演期间,这样因音乐而相识相知的场景很常见。广东民族乐团团长陈佐辉说,乐种之间本着互相了解和学习的目的,相互切磋、彼此欣赏,这是此次展演的亮点之一。“西安鼓乐”研究专家、82岁的安志顺说:“我在舞台上表演了一辈子,这次坐下来看别人演出,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用16个字概括此次展演就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艺高超、风格独特’。”

  对于这次展演,文化部经过多方调研,努力建立科学规范的民族器乐比赛模式。陶诚说:“过去,一些民族器乐比赛固守‘技术至上、技巧第一’的理念,获胜者往往就是演奏技巧最好的人。但实际上,中国民族器乐崇尚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协作配合、和谐融洽。在民间,评价一个乐种的好坏,是看一组人配合是不是默契,表现的意境是不是很美。这种集体协作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和’的境界,也是中国器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