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用动画直观演示口头文学发展史

时间:2013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侯仰军
0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系统前端flash页面截图

  2010年底启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日前取得新的进展。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直观、动态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形象,3月25日,中国民协数字化工作组经过9个月的策划、设计、制作,四易其稿,基本完成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系统前端flash演示动画的设计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认可。

  动态: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系统前端flash演示动画完成设计,直观反映中国口头文学发展史

  去年8月,数字化工作组决定设计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系统前端flash演示动画,时长为2分钟左右。基本设想是直观、动态、简明地反映几千年来中国口头文学的发展历史和丰硕成果;反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协所做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介绍数据库的特点和框架;呈现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形式上要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时尚与传统相结合。

  定稿后的flash演示动画时长为2分钟,背景音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乐曲《二泉映月》。随着镜头的推进,呈现出的图像依次为全国地图、北京、中国文联大楼、中国民协、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接着全面、简要地介绍了口头文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为了生动、直观,flash演示动画插配了大量有意义的图片,既有《诗经》《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和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等书影,也有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协联合下发的红头文件,更有刘半农、顾颉刚、容肇祖、郑振铎、郭沫若、周扬、钟敬文、冯骥才等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学者照片,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全新的感觉。

  展望:数据库一期收录以县卷本为基础的图书4843册,8.55亿字,创建民间文学的当代重大工程

  口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文字出现之前,只有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口头文学仍然延续着它的传统,直到今天。从甲骨文算起,汉字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小传统,而口头文学的历史至少在万年以上,是大传统。《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其中的十五国风来自民间。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炎黄大战和女娲补天神话、四大传说、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汇聚为中国民间文学的海洋,万古流传。

  以科学方法采录研究民间文学兴起于“五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协应运而生,会员有全国30多个省区56个民族8000多人,是古今中外最大的民间文学机构,致力于收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成果累累。

  为抢救民间文学遗产,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协联合发起中国民间文学普查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纂工作,历时20多年完成。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至1999年,全国数十万文化工作者,200多万人次深入第一线采录资料。共搜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302万首,谚语478万余条,总字数超过40亿字。这些资料保存在各地编辑印刷的县卷本中。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中国民协合作汉王公司,利用现代电子媒体技术,抢救、保护和普及民间文学的当代重大工程。数据库一期工程,收录以县卷本为基础的图书4843册,8.55亿字。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门类。这是史无前例的口头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是学习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宝库。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