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在绽放中传承的民间艺术

时间:2013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杨
0

在绽放中传承的民间艺术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上文回顾 民间艺术传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与民俗活动紧紧结合,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讲民俗,很多民间艺术的形式都难以清楚阐释。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伞头秧歌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与社火活动结合,逐渐形成为一种集语言艺术、肢体艺术和声乐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艺术。伞头秧歌集纳了打击乐、吹奏乐、丝弦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民间戏曲、杂耍、民歌、小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伞头秧歌最值得称道的是要求所有的演唱必须现编现唱,随机应变。

  伞头秧歌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存和游牧文化积淀,在黄河流域成为一种经典的代表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是黄河文明和黄土文化的精髓,反映出黄河两岸群众坚定的信仰和美好的追求。伞头秧歌因其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主要分布和盛行于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部分地区也有流传,但较为集中的地区是陕北榆林。伞头秧歌气氛热烈、场面宏大,地方风情深厚,高原风味浓重。为了充分展现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盛典,近距离领略秧歌伞头的智慧和才艺,中国民协特意将流传于黄河流域的秧歌伞头的培训安排在秧歌伞头盛行的陕西榆林。

  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离不开民间艺术品实物,对民间艺术作品美的感知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不单单是以文字语言的形式加以表现,更要靠学习者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来感觉的。由于过去的民间艺术往往是父子、师徒世代口传身授,没有太多成文的记载,这使得同样一种民间艺术品,哪怕一个小小鼻烟壶,每个世家、每个流派之间都会在创意构思、材料使用、制作工艺上存在很大差距,这种个性化差距与大机器生产形成的标准化、流水线、统一规格形成鲜明对比,更有趣味,也更有文化内涵,更需要亲身去观察体验。

  为此中国民协将工艺品培训安排在上海浦东的中国贡品文化城举行。同时把民间艺术大师及传承人请到现场进行手把手的示范。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过去历史时期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构成方式早已消散,如以往的行业组织形式、行业崇拜、行业规矩、行业技术口诀、行业技术传承方式和民间艺术产品的流通方式,连销售对象与市场范围都已今非昔比。一些谋生的手艺也变成了民间艺术,民间艺人也期待获得艺术家的地位,成为“大师”。

  完整的文化空间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条件,因此采风考察与实地了解民间艺术的发源地、制作过程,从人文、民俗的角度去看民间艺术,在动态中观察民间艺术发生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传承学习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民间艺术的复杂性、多元性、独特性决定的。为此,中国民协把山歌的培训放到广西桂林的漓江里和龙胜的梯田上。

  唱山歌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明时代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方式,唱的是心情心声,发泄的是心中的喜怒哀乐忧思伤,像广西的歌圩是人们约定俗成在山乡田野之中相聚一起纵情欢唱,开心舒畅是唯一目的,人们希望的是如何找到情投意合的歌手。一天一夜,几天几夜,一路歌声不断,方可尽情而归。而绝非为陌生的观众进行表演,那些由商业包装、为市场而表演的所谓开发已远离了山歌原生性的本意。

  总之,民间艺术有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绵久历史画卷,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面临着蜕变再生传承的考验。民间艺术的传承途径是多样的,从家族到家庭,从社会到学校,有以往的世俗化,有当代的科学化。而时代的交替,社会的巨变,使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如果不能有效地传承,那么,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会成为一个不可解开的死结,而只能有一个“人亡艺绝”的结果。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毋庸讳言,我们对民间艺术的特殊性的传承和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如何使民间艺术的传承走上继承传统的民间方式又能融入时代的因素,形成一个既有政府主导,又有传承人参与;既有系统正规的学校体系,又有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共同努力;既有民间工作者关怀,又有文艺志愿者多方配合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使古老的传承方式有所突破,这既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民协所办三期培训班的体会。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