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评论

2022年电影春节档:票房与口碑双收背后,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时间:2022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0

  随着7天长假的结束,2022年春节档已落下帷幕,在8部新片的带动下,共产出60.35亿元票房,仅次于2021年,成为史上春节档票房第二高的年份。2022年春节档在保持大盘基本面的同时,呈现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新现象、新动态、新趋势,值得业界探讨和总结。2月9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具体承办的2022年春节档电影现象专家研讨会在线上举办,张丕民、饶曙光、张卫、胡智锋、赵卫防、周星、李道新、朱玉卿、黄群飞、谭飞、李星文、吴燕雨、胡建礼等来自电影业界、学界和评论界的代表,针对2022年春节档的影片类型、市场表现、档期特点等话题展开建设性研讨、总结经验教训,借此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

  类型丰富,史上第二强春节档来之不易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在致辞中表示,在疫情影响和冬奥会分流的情况下,2022年春节档能取得如此成绩值得欣慰,这证明得益于全体电影人和广大观众的热爱与付出,中国电影产业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产状态和市场反应,未来可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认为,2022年春节档的特点是“聚焦普通人,展示普通人生活状态,展现民族意识,表达时代精神,集中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电影新面貌”。他认为档期内的影片可以分为三类:以《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为代表的主流大片,实现了主流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更深入探索;以《奇迹·笨小孩》《四海》为代表的生活励志影片,实现了更多的个人化诉求表达;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为代表的娱乐喜剧片,既符合个人逐梦的价值观,又呼应了观众对喜剧片的期待。“三大类影片的相互补位,是当下国产电影良好发展状态的一个缩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表示,供给侧的产能与质量的提升,共同促成了史上第二强春节档的诞生,几部重头影片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丰富性,稳住了春节档的基本盘。“当然,透过今年的市场表现,也可以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春节期间,观众需要更多艺术质量较高的喜剧片;影片类型还可以更加丰富,如奇幻、科幻等带有较强想象力的影片,应成为档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从2022年春节档“电影菜单”的丰富性和可调整空间两个层面进行了总结,表示档期内众多影片齐发上阵,基本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其中《长津湖之水门桥》完成了对国家情感和民族情绪的升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展现了“草根”的逆袭,《熊出没·重返地球》满足了合家欢观影需求,《奇迹·笨小孩》以幸福为主题契合当下时代精神;而在调整空间方面,应更加重视策略的安排与规划,以全年的视角出发,科学呈现与匹配题材内容、明星阵容等,打造更多真正符合春节档合家欢观影氛围和需求的佳作。
  社会价值提升,档期安排有待优化
  在与会专家看来,2022春节档在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档期安排的合理性仍有待优化。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指出,今年春节档老中青三代主创队伍并肩作战,创作的8部影片整体结构比较饱满稳健,完成了对全年龄段的辐射。从市场表现来看,头部效应集中于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上,反映了观众对高质量主旋律题材影片的认可,这种不是为了商业而商业、对主流价值进行有效引导的创作导向,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认为,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今年春节档,并从票房增长的多与少、市场表现的强与弱、艺术创作的得与失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解读。他认为,不应一味追求和无限拔高票房数字增长,而是要站在全年的角度,持续观察整体的市场表现。“相较于往年,今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价值表现层面呈现出符合新主流文化导向的端正姿态。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档期内涵,避免同质化竞争与无序扎堆上映。”
  “四味毒叔”创始人谭飞以“家国情怀,阶层跃升”总结2022年春节档的特色,高度认可了几部影片在内容质量上的突破。但同时,他认为略显同质化的档期安排,以及热门电影《超能一家人》的临时撤档,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春节档影片的整体吸引力,造成上映影片整体话题度偏弱,弱化了电影的社交属性。
  重视观众,十年春节档迎来发展新契机
  从《阿凡达》《西游降魔篇》相继在春节期间引发观影热潮算起,春节档经历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体量最大、热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档期之一,但今年春节档票房增速放缓、观影人次下降、票价过高等问题,也受到了业界与观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要用建设性的态度关注春节档的新变化与新现象。“今年春节档票房取得史上第二高的成绩,影片整体满意度也较高,观众观影热情依然高涨,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仍旧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饶曙光分析,“但自2016年以来,观影人次的增速不断放缓、青年人走进影院观影动力变弱等问题愈发凸显。因此我建议今后应更多地以观影人次,而不是单纯的票房数字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 ”饶曙光认为,观影人次的下降更应引起行业的关注与警惕,在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创作者如何与观众达成共识、热门档期与全年市场如何平衡、影片与档期的契合度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未来从业者应用更科学、更丰富、更全面的指标来衡量和研究整个产业的生态。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认为,今年春节档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属于正常的市场波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不用过分解读和担忧。“疫情影响加上冬奥会的分流、票价提升与喜剧片的供给失衡、影院生存的艰难与市场的供需动态调整等,都是影响市场大盘的重要因素。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特别是疫情的叠加影响,一批影院观众正在向线上观影转移。”黄群飞呼吁,电影业界要高度重视这一情况,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增加供给、多样化创作、提高影片质量、降低票价等多种方式,来留住观众、吸引观众。
  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总监、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对黄群飞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2022年春节档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尽快加大对观众和节假日档期的深入研究,以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来合理安排影片的供给,维护电影市场的平稳发展与整体美誉度。他建议,业界要深入了解各类档期观众的观影消费行为和偏好,营造节假日观影氛围,借此拉升观影动力;同时通过跨界品牌合作、各行业联动等方式,加大优惠力度,互相引流,减轻高票价压力。“电影从业者唯有站在更高的层面,让电影主动融入人民生活、融入社会发展、与观众同频共振,电影才能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永葆生命力。”
  “影视独舌”主编李星文针对今年春节档高票价引发的争议,表示影院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求生存、谋发展,如通过开通会员卡持续吸引客流、完成收益保障,而不是仅靠一个春节档做“一锤子买卖”。“毒眸”总编辑吴燕雨认为,需要重新思考当下观众的电影消费行为,未来电影从业者应回归春节档的本质,正视普通观众的习惯与需求,以柔性的策略持续吸引增量观众,并转化为存量观众。“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则认为,今年春节档令人可喜之处在于,影片的整体质量实现了精进,尤其是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在题材风格、叙事方式、拍摄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突破;而令人担忧之处在于,全球电影产业共同面临的观影人次下降问题,在高票价的影响下更加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应当致力于提升影片质量、提升观影人次、提升影院收益,从而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真正激活电影产业的活力与潜力。”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