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评论

新时代“山药蛋派”电影的新收获 ——扶贫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观后

时间:2020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子琪
0

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海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实践中,农村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深刻变革?农民又在经历怎样的情感、思想转型?我们或许可以从扶贫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中找到答案。这部山西本土扶贫题材农村喜剧电影,由山西省影协副主席薛晋文编剧、 80后山西新锐女导演李伽西执导、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赵小锐领衔主演,日前在全国院线公映的同时,顺利入围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力量”单元。影片记录了20年来中国北方农村社会发生的历史变革,歌颂了几代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反映了脱贫攻坚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奋斗史、悲壮史和心灵史。

  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继承我国传统农村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同时,与老一辈“山药蛋派”电影创作相比,该片的时空观显得更为宏大、真实和高远。故事跨越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和新时代3个历史时期,聚焦于景凤村这一中国典型的北方贫困村,讲述了小村庄20年间山乡巨变的史诗性故事,展示了基层社会漫长的脱贫致富过程,形象反映了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艰难历程。影片通过“通电”“修路”“电商” 3个主叙事段落,生动呈现了乡土中国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巨大变化。“电”和“路”既是现代生活的象征,也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标志性符号,更是脱贫致富过程的主要依托,在改变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打开了农民创造新生活的想象空间。

  乡村打通对外发展的通道,既要从加强“老基建”上下功夫,更要搭上“新基建”的东风。返乡大学生郭小河的“电商脱贫”思路,正是眼下火爆的“电商助农”“直播带货”等新型经营模式的写照。而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该片预言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古老乡村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科技一经被农民掌握就变成了强大的生产力,反映了农村社会在现代性道路上经历的复杂而艰难的历史性变革。影片传承了“山药蛋派”电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追求,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艺术,彰显了新时代新农民的自信和自强之路,表现了奋发有为和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构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讲述“父女”两代人前赴后继、扶贫接力赛式的动人故事。女主人公郭小河从“离乡”到“返乡” ,是乡土社会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新时代以来,大批“村官” 、大学生和知识青年陆续返乡,城市主动反哺乡村均是新时代农村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主动回归农村,接续了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给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一度萧条与破败的农村,也因年轻人的返土复现了活力、生机与希望。

  首先,郭小河式的“农二代”走向城市,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教育,成为了新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拥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技术本领,熟知农村和城市生活,对市场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敢于运用先进技术改变和再造乡土社会,将乡土社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的大舞台,唤醒了久违的乡土文化自信和乡土文化自觉。

  其次,大量生力军的回归,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商扶贫逐渐改变着乡村的生产关系,乡土社会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由此而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的回归成就了文化、情感的返乡,使得文化传承和心灵原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和时尚,掀起了新时代的文化寻根思潮。

  再次,新文化和新启蒙逐步重塑乡土社会。从该片不难看出,于“父辈”郭大河等人来说,“子辈”的回归不仅象征着农村建设的血脉延伸,而且预示了一场新文化和新启蒙运动即将到来。如郭小河的电商扶贫观念、合作社的经营思路,起初在郭大河眼中是“瞎胡闹” ,但随着网店生意日渐红火,郭大河改变了对新生事物的抗拒态度,他开始审视新时代发展浪潮中传统农民现代变革的必要性。新旧两代农民,从对抗走向了和解,在实践中认同了新文化和新启蒙的发展趋势。而郭小河走街串巷、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协作,策略性地、温和地变革着生产关系,显示新时代新启蒙运动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探寻乡土文化的传承转换

  随着工业文明和都市文化向乡村的延伸,乡土文化的式微成为不争的事实,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基层社会的主要文化景观。这些文化发展的真实景观在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中也获得了充分展现。例如,电视、电脑已然成为生活必需品,蔬菜大棚等农业种植技术得到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农民所认可和接受,特别是对于正在艰难脱贫中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然而,物质生活条件取得长足进步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精神层面的滑落,乡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神,遭遇了都市文化和实利主义的冲击。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艰苦奋斗是主人公郭大河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在“共同富裕”的使命感召下,他气跑了妻子、得罪了女儿,却以个人的隐忍奉献换来集体的美好生活。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牺牲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中最具民族气质的精神内核。

  面对即将离开故土的郭小河,郭大河以“你天生就是农民”的“精神契约” ,彰显了乡土血脉、乡土文化传承的原始理想。女儿回乡后打算结婚,郭大河无不伤感地表示“希望女儿先为家乡作出点贡献,再考虑个人问题” 。在“父亲”与“村官”的身份选择中,他始终将个人情感放在第二位,而视感恩、回报集体为最大目标。郭小河在承续父辈传递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以创新拼搏的时代新人精神感化了老一辈,这种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是新时代的显著特征。

  此外,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开合与伦理道德的固守没有违和感。例如,去省城念大学回乡后,郭小河仍旧选择了和青梅竹马的村民小虎子共度一生,诠释了传统非功利情感的信念和温馨。在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以乡土文化来捍卫和坚守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显得尤为迫切。就此而言,该片不失为新时代农村变革史、农民心灵史书写的一次新突破。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