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评论

《守边人》:“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时间:2018年01月1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晶
0

  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守边人》,描述的是一位普通退役战士自愿守护北疆边界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艺术笔触质朴而充满激情。主人公魏大有原型是“时代楷模”“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魏德友。他出生于1940年,1964年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原兵二连,在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无人区,与妻子刘京好义务巡守20公里边界线至今已50余年,铸就边防线上一座“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全片情节现实与往事交叉并进。这种结构方式,避免叙述的单调,同时又突出了魏大有命运的重要节点。影片聚焦他几次命运转折——首先是魏大有在退役戍边前找对象。24岁的小魏隔着桌子与相亲女子端坐,镜头诙谐而略带一点仪式感。小魏相中了刘小好,正是她,陪他远赴新疆,住地窨子,骑马巡逻,为执行任务两次流产,随他白头偕老在边地。其次是161团兵二连的解散。上级为了照顾这个团队多年的辛苦,将其改为优裕的地方编制,而大魏不想进城“享福”,找到团部力争留守边关。诉求得到上级的批准,大魏戍边的决心更加坚决,即使后来小女儿为了上学,寄宿在县里兰芝家,受委屈、想父母,也丝毫没动摇护边的决心。后来,老魏到了退休年龄,长大的女儿多次要接他进城养老,可老魏不愿意,他让老伴去了,自己一个人继续守着老屋,升国旗,喂鸡放羊,巡逻在已设围栏、立界碑的边防线上,这一守便是50余年。演员刘佩琦传神地刻画了魏大有从青春到衰老,始终朴素而坚韧的军人气质。

  影片时跨半个世纪,注意用道具和细节点染年代特征,比如,片中的小录音机,设置很巧妙。它始终陪伴着魏大有,在他孤寂的身影中释放出丰富的信息,其中播放的歌曲、新闻,既标示着特定年代,又透露着人物的若干心曲。还有其室内贴的毛主席像、带双喜和奖字的搪瓷缸、边界树干上刀刻的“中国”字样等,都真实再现所处年代的沧桑意味。

  巡边的日子多是平淡寂寞,但也不乏危机与艰险。当界河暴雨洪水冲岸,魏大有持枪命令怠慢失职的连长发放抗洪麻包,堵住了洪流。当境外军队翻土机犯边,魏大有举枪同对方五人对峙,不惜生命阻止异国进犯。在这次边界事件中,哈萨克牧人埃塞尔,积极从中调解,后来他与魏大有建立兄弟般的友谊,这也体现了边疆民族的大和谐、大团结。

  除了魏大有一家,影片还涉及同赴新疆的张富贵和花花、马忠诚和兰芝两家的命运——花花死于抗洪、马忠诚巡逻遭狼群遇难等等,展示了护边人群体对于边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守边人》多次出现的五星红旗最令人动容。每天清晨,魏大有都要在边地老屋前升国旗、奏国歌。飘扬的五星红旗,激昂的国歌旋律,魏大有的郑重敬礼,庄严肃穆,动人心弦。片中有一幕是边防军支队办展览借走魏大有褪色的国旗。次日升旗,魏大有在小女儿的建议下,用红领巾代替国旗,继续着每日升国旗的使命。国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象征。敬仰国旗、保护国旗,就是发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国精神。这场戏新颖别致,是表达人物爱国主义精神的点睛之笔。

  “为什么总能感受生活旋律,为什么风霜雪雨始终不渝,为什么心中的界碑永远耸立,为什么浩瀚的疆域坚强无比”,毛阿敏演唱主题歌里这样回答——“因为有你”。这个“你”,是共产党员魏德友,也是众多的戍边战士。

  在娱乐与消费已成时尚的今天,“老魏们”无怨无悔地奉献在戍边道路上,不避艰辛、忘我奉献,只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快乐幸福。他们始终不渝的责任心与爱国情,值得人们高度赞美和永远铭记。同时,电影市场化的当下,主旋律作品自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真诚表现护边战士事迹的电影艺术家们,也应当获得人们由衷的敬意。

  (作者:朱晶,系吉林省作协原常务副主席、编审)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