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资讯

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首映——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钰
0

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首映——

为后人留下革命年代充满人性光辉的珍贵历史

  影片编剧、导演常秀芹携乳儿代表宋玉芳、于志荣、司晓光、邢莉莉出席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首映式

  “我的乳名叫‘利会’,意思是胜利再相会。”“我的乳名叫‘利利’,寓意着从胜利走向胜利。”“我的乳名叫‘翻山’,来自于抗日战争时期‘翻山顶运动’的口号,意思是天漆黑,路艰险,翻过山顶是平原,要度过这个艰苦的时期。”……一段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大地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随着一部纪录电影的首映打开了历史的封尘。10月20日,由山东艺术学院出品,山东省电影局、山东艺术学院、新华社山东分社、山东省影协、威海市委宣传部、乳山市委宣传部、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的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首映式在济南举行。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胶东乳山一带,300多名乳娘和“胶东育儿所”保育员哺育、护佑在战争中出生的1223名孩子的故事。这些哺乳期妇女被称为“乳娘”,她们无私养育的孩子被称为“乳儿”。乳儿的亲生父母大都是在前线抗战的八路军战士,也有部分烈士遗孤。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革命后代在各自岗位上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成年后从全国各地回到乳山寻亲,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影片摄制团队采用为历史人物造像的史记式影像风格,挖掘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对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乳娘”群体做了完整、翔实的影像记录和艺术呈现,讴歌了千千万万个像胶东乳娘一样的英雄母亲,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影像档案。整部影片表现了1941年胶东育儿所在中共胶东区委领导下建立的过程、胶东育儿所和乳娘们用生命的最高代价守护乳儿生命的感人事迹、胶东乳娘和马石山十勇士在生死考验面前保护八路军子女全部脱险的关键时刻、新中国成立后乳儿从全国回到胶东乳山寻亲、“马石山十勇士”旗帜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接受检阅等红色故事。

  据介绍,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入选建党百年百部优秀影片。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洪禹表示,纪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体现了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是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的以实践为引领的教学实践项目和横向课题,是以实践带动教学的典型案例。这与山东艺术学院长期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用创作带动教学、以创作服务社会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伟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谈道,山东省有着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的传统,其中的女性更是有着鲜明的形象,山东女性用一种无私的母爱和大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作为一部题材珍贵的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团队努力实现创新表达,创作出了让观众喜欢和感动的影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俞虹表示,影片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了残酷战争下人性的光辉,以独特的题材、扎实的创作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体现出真实的力量和有分寸的艺术表达。“一部好的纪录电影,不仅是一份影像档案,还要能够‘告知’和启迪当下,以及影响未来。”俞虹认为。

  影片编剧、导演,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常秀芹代表主创人员介绍了影片创作过程。她说,在影片拍摄的3年时间里,她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用镜头和脚步还原那段历史,一共采访到了60多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乳儿,仅采访场记就有80多万字。“在我们拍摄期间,还有6位乳娘依然健在,如今依然健在的乳娘仅有3位。很多乳儿成年后都在寻找自己的乳娘,但很多人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再亲眼见一见曾经的乳娘。当年的乳儿很多都已七八十岁,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愈发觉得这是一次抢救性的拍摄。我们不仅是在拍摄一部影片,更是通过影像记录,为后人留下这段革命年代充满人性光辉的珍贵历史。”常秀芹说。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