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热点推荐

电影《八月》:缅怀那些逝去的情景以及情景里的人

时间:2016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博
0

电影《八月》剧照

  近日,第53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举办,大陆电影成为最大赢家。张大磊执导的处女作《八月》获得最佳剧情片,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夺得最佳导演奖,范伟因《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则破天荒地生出“双黄蛋”,同时颁发给《七月与安生》的主演周冬雨和马思纯。本届金马奖各大奖项角逐之激烈,令评委团主席许鞍华发出“你死我活”的感慨。

  因为“最佳剧情片”“最佳新演员”“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及“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四座金马奖杯,“非著名”导演张大磊和他的小成本文艺片《八月》最近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80后导演张大磊就像一首歌里所写,突然“从默默无闻到有人喜欢”,他坦言这令自己有些措手不及。“我投射到电影中的,只有我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张大磊说,“这种方式可能是笨拙的,却是我最本能的感知、最真诚的创作。”

  12月4日,由爱奇艺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永旭良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麦丽丝影视文化责任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电影《八月》媒体答谢会在北京举办,宣布影片将于2017年春季档在全国公映。这部文艺质感十足的影片讲述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西部小城,因为经济改革的冲击,主角小雷一家隐隐发生变化的故事。《八月》以极其舒缓的节奏,缅怀了西部城市的过往岁月,黑白影像更是令影片诗意盎然、细腻平实。用张大磊本人的话来说,“这是一部不那么沸沸扬扬的,甚至有些‘沉默’的电影。但凡是对上世纪90年代有所怀恋的人,又很难不被那些生活流的细节所打动。”

  上世纪80年代,张大磊出生在呼和浩特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里。父亲电影剪辑师的身份,令他从小就对电影艺术耳濡目染。大量的观片经验,让张大磊的创作具有强烈的“迷影”风格,在《八月》中,细心的影迷不时能够体味到塔可夫斯基、特吕弗、侯孝贤等电影大师的韵味与气质。

  2008年,张大磊去探望许久没见的姥姥,看到母亲在用勺子给瘫痪在床的姥姥喂饭。他忽然回忆起1994年的夏天,自己也曾看到过类似的情景——那时姥姥的母亲同样卧病在床,姥姥也是这样扶着老人的后背,给她喂饭吃。这一瞬间,张大磊仿佛听到了1994年传来的音乐声和火车鸣笛声。于是,自己、父亲、母亲、大院以及被国企改制所影响着的人们……十多年前那个夏天的人和事,一一涌入了他的脑海。他决意创作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去缅怀那些逝去的情景,以及那些情景里的人。于是,电影《八月》诞生了。

  连续多天的金马影展,让张大磊遇见了不少儿时“偶像”。回忆起自己与侯孝贤、张艾嘉交流时的情景,张大磊至今仍激动万分。“张艾嘉鼓励我创作不能着急,要踏实下来,慢慢拍出好电影。侯孝贤说自己快70岁了,希望年轻一辈有好作品。”张大磊说,“与他们交流,就像晚辈同长辈谈心,令我获益匪浅。”

  在媒体答谢会上,张大磊揭晓了《八月》定档海报。海报以蓝色为主色调,片中主角小雷躺在屋顶的砖瓦上,身边的树枝绵延生长,树枝顶端缠绕着极具年代感的电影胶片,整体风格明亮而温暖。“之所以选择在明年春季档上映,是因为春天是万象更新的时节。在经历了严冬和寒冷之后,春天的温暖格外不同。这不仅与影片温暖的基调相符,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作者电影蓬勃发展的期待。”张大磊说。

  作为《八月》的出品方代表、爱奇艺CEO龚宇表示,《八月》获得金马奖的肯定,证明了文艺属性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碰撞、发力,拥有更多新的可能。龚宇介绍,在《八月》未来的营销过程中,爱奇艺影业将通过互联网思维审视、激活全媒体营销链,广泛调动互联网平台上的优势资源进行精准传播,将影片信息真正传达至关注《八月》的目标观众,并尽可能吸引有求新欲望的其他群体。“除了线下投资出品文艺片外,爱奇艺也已建立了线上‘文艺院线’,我们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延长文艺片在市场中的生命线。”龚宇说。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