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中小电影”吹响进院线的号角

时间:2013年12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小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
0

电影《万箭穿心》剧照

  大制作影片和中小成本影片的区分是根据投资和制作方式来确定的。同时它们也划分了市场。一直以来,大制作影片在鼓励和振兴中国电影市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它们在票房成绩上占据着很大比例,但是从健康的市场角度看,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电影市场格局,并决定其是否能够达到电影大国直至强国目标的还是中小成本电影的数量和质量。可喜的现象是,市场走向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如银幕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发二三线电影市场等,意味着电影受众的人群将进一步得到拓展,而不仅仅局限在北上广深等几个大城市。电影市场的扩大,必将对电影生产从单一追求大制作影片向中小成本影片创作转移。同时也意味着随着影院对影片的需求的增加而使得中小成本电影进入市场的门槛大大降低。这对国产电影的市场生存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引进好莱坞大片以后,我国电影市场上就出现了大制作和中小成本影片的差别与对峙。1995年3月,我国第一个通过电视播放电影的专业机构成立,即电影频道节目中心。1996年1月1日开播。电影频道建立后,为解决节目片源的问题,从1999年开始独立制作“电视电影”,这些电视电影作品纳入每年电影拍摄数字的统计。与一般电影所不同的是,这些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影频道用于电视播出,所以一度有人将其与单本电视剧相提并论。电影频道吸纳了大部分不能进入院线的中小成本国产数字电影作品,也就是说,为这些数字电影提供了几乎是全国唯一的市场出口,由于它的存在,保证了每年电影作品数量的持续增长。每年生产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也几乎成为专门为电影频道拍摄的电影了。在这些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现在有很多中青年导演、演员等成为一线的大银幕电影创作的有生力量。所以,当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大片时代以后,相当数量的中小成本电影都是通过电影频道与观众见面的。

  从数量上看,近年国产电影的数量逐年增多,市场票房份额也基本做到了超过进口大片,其中中小成本影片占了很大的基数。但是从市场和观众角度来看,能够与观众见面的影片却很少,特别是其中的小成本影片的景况更是这样,只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农村院线进行销售,大部分都只能通过电视媒体播放,从生产销售的环节循环下来,不仅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或不断提高影片成本和质量,有些还处于无法收回成本的状态。但即使这样,每年的影片生产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原因大概在于各种各样的投资动机、不同的生产目的,或出于对电影的热情、或持续坚持的艺术探索、还包括希望获得国家曾经对于一些题材影片的政府补贴、鼓励等等。这种现象说明,国产电影,特别是中小成本影片的生产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质量也就很难令人满意。这里所谓的质量包括了思想水平不高、艺术质量不高、观赏效果不佳等方面。近几年来作者有机会观看到了大量这样的影片,影片本身的质量很低,难以走进城市院线。

  当然,也有一些中小成本影片突围。《疯狂的石头》引发了带有黑色幽默类的小成本娱乐片的追风;《失恋33天》引爆了所谓“小妞”电影的青春爱情片的泛滥等等,初起的偶然成功会带动某种类型的大量复制。当然这与观影人群的年龄、身份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确实带动了电影的走向。

  上述类型和流行潮的出现,肯定有着其积极的正面意义。市场越来越成熟,形成类型市场对于分众的控制,保证了电影票房的可预测性;市场的收益和成功的偶然性加大,从而扩大了市场的容纳度,也促使中小成本影片的投资向主流院线市场的流动,而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播放平台这狭小的出口;市场的选择性、大银幕对电影视觉品质的高要求促进了影片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内容叙事,还包括对于类型特性的把握和娱乐元素的运用、视觉元素的设计以及影像品质等的提高。这些对于国产电影整体品质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实际情况也出现了一些中小成本影片投资目标、制作水准直至发行策略转向了将院线市场作为首选目标,有些也怀着试探性的意愿。

  面对这种趋势,从去年开始,电影频道自制的“电视电影”被纳入国家电影管理体系,并不再用“电视电影”的概念,加强了对大银幕电影的投资、合作创作,这个动向表明,专门为电影频道创作的电影将逐渐向更大的市场转向。去年电影频道与今典公司合作的电影《万箭穿心》在市场上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被赞为“2012年最佳电影”,在2013年的电影金鸡奖上,获得七项提名,仅次于《一九四二》,最终获得“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女主演颜丙燕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这部影片投资400万,虽然属于艺术片的创作思路,但是制片方仍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试图打入电影市场,最终票房成绩并不理想,第一轮放映只获得300余万的票房。但是,这种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中小成本电影在市场条件下,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的道路,因为已经有很多这类电影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可以期待,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在电影频道对于收购的外来影片在艺术质量与商业特性表现方面的准入条件不断提高,并与大银幕电影市场逐渐拉平的情况下,那些粗糙的行业片、那些不求回报的千篇一律的好人好事片、没有艺术性可言的地方宣传片、政绩片等自然会有所自省。而个体作坊式的粗陋的生产方式也会逐渐在市场面前自惭形秽。

  可见,健康市场形成的正面导向会逐渐完善国产电影的整体生产模式,特别是建立起多种类的院线和专映档期,为艺术电影和其他类型的中小成本影片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生存的空间。这两年才形成的七夕档成为一些青春爱情题材中小成本影片的盛宴,去年以来,屡屡出现这类影片进入电影市场排名的前列,甚至赶上或超过一些大片,如《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小时代:青木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101次求婚》《不二神探》《分手合约》《快乐到家》等等,这就说明这种档期对于电影的题材的意义,我们期待着每年这个名单都会延长。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