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历史剧创作要有正气

时间:2013年03月07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华飞
0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著名编剧高满堂、著名演员陈道明等,针对目前银幕荧屏上抗日题材影视剧扎堆,特别是大部分作品趋向娱乐化的现象提出批评意见,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前有这样一组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抗战剧、谍战剧超70部;横店影视基地群众演员30万名,60%都演过日本兵。影视行业尤其是电视剧行业,具有很强的大众文化特征,题材确实是抢滩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商业利益影响,影视行业的产能聚集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那些领域,战争、家庭伦理、古装、商战、穿越等题材,因其受众定位广泛而稳定、传播渠道安全有效,往往更容易出现投资和创作“扎堆”。题材雷同,一方面显示出影视行业创作上大量复制、效仿,缺乏原创精神,在投资上简单跟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职能部门对影视剧审批立项的标准不清晰,未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成熟。

  题材是作品的方向,但不是作品成功的保证,没有自始至终严肃的创作态度,作品就会流于庸俗乃至低俗。目前一部分抗战剧罔顾史实,将抗战“武侠化、偶像化、脸谱化”,甚至出现明显违反常识的夸张桥段,不但失去了艺术水准,更扭曲了对战争历史的民族共同记忆。失真的抗战剧丢弃了历史重量,将战争表现得如同玩电子游戏一样,对抗战胜利的价值和意义无疑是一种恶劣的贬损,也对社会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戏剧正是通过正视人的怜悯与恐惧,达到心灵净化和升华的作用。抗战剧对战争历史的艺术表现,本应承担高度的精神追求,即从历史苦难和民族集体记忆中汲取对和平、对复兴的信念。这样的题材不容戏说,更不容消费。

  “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当代剧缺乏地气”,高满堂着重提出这样的忧思。影视剧题材扎堆、产能过剩、娱乐消费重大历史题材等问题的产生,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创作者的责任。影视行业要想在主流价值观、市场、艺术追求三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严肃的创作态度、先作品后产品的态度是需要首先确立的。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