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即时新闻(旧)

导演徐克与电影《智取威虎山》

时间:2014年12月2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姗姗
0

豪情壮志冲霄汉

——导演徐克与电影《智取威虎山》

图:蔡华伟

  12月23日,由徐克执导、黄建新监制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香港电影导演徐克再度用镜头抒发时代感怀。

  在向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和京剧《智取威虎山》致敬的旗帜之下,徐克讲述的“智取威虎山”不仅有大气磅礴的历史叙事,更有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

  没有了大漠黄沙,在700里茫茫雪原,徐克继续讲述着他的英雄梦想;缺少了汪洋恣肆的武打动作,在真实的历史记忆里,徐克继续建构着自己的世界:豪情壮志冲霄汉,千帆万军过天堑。

  2014年3月,东北,零下30摄氏度的雪原上,徐克的眼前渐渐模糊:“终于进入到威虎山的世界里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会很享受。”

  1951年出生越南的徐克,13岁开始拍摄8毫米的实验短片,中学毕业后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修读电影课程。那时,他在纽约做义工为华人社区的居民放电影,第一次看到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便被深深吸引住。“这个戏跟其他的戏很不一样,它讲了一名卧底匪窝的解放军侦察员与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紧张惊险,非常刺激。”

  1977年,徐克返回香港,投身电影业,第一次读到了曲波所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宏大的历史格局和真实的人物原型再度打动了他。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开始在徐克心中萌芽。

  22年前,已经凭借《蝶变》《笑傲江湖》《黄飞鸿》等电影在香港影坛闯下一片天的徐克来内地交流,见到了著名导演谢晋。谢晋问他:有没有想过拍一部内地题材的电影?徐克几乎是脱口而出:“智取威虎山。”尽管这个答案出乎谢晋的预想,谢晋仍坚决地说,“一定要拍,我支持你!”

  直到2014年12月23日,徐克执导、黄建新监制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才终于了却了这份个人夙愿以及对于前辈导演的承诺。

  《智取威虎山》这坛“酒”,在他心中酿了40年。除去炫目的3D技术,你会发现,徐克还是那个徐克,豪情壮志冲霄汉。

  他当然知道杨子荣在内地几代人心中的分量。“我不会完全把这部戏当成历史故事,也不会把它单纯当成京剧故事来拍,最重要的还是从感情下手,让观众对这段记忆有认同感。”他同时认为,我们对电影美感的要求随时代而变化。“(《智取威虎山》)在80年代拍摄,最关注的是这个故事好不好看,90年代,画面会更精致,但那时候内地和香港没有很密切的电影合作,所以不可能在东北实景拍摄。而现在,我们触碰到这个故事真实的一面,它才真正跟我们在思想和感受上产生密切关系”。他更相信,“现在是最好的时候”,除了对故事有了新的理解和表达,更成熟的电影技术也可以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在这部作品里,驱邪扶正的价值观不但讲得清晰明了而且理直气壮。孤胆英雄杨子荣单刀赴会,打虎上山、对暗号以及百鸡宴三场扣人心弦的大戏,其勇气和智谋让人拍案叫绝。203部队骁勇善战,穿林海、跨雪原的英勇身姿极尽豪迈与浪漫,那些武侠世界里快而不乱、凌厉潇洒的拳脚被转换成了子弹、坦克和土炮,还是一样的酣畅淋漓。

  徐克主掌的“江湖”里,必然少不了枭雄,最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那些势均力敌、棋逢对手的桥段。除了座山雕,“八大金刚”、侯专员、小炉匠栾平,各怀鬼胎、性格各异,各有各的精彩。在徐克的想法中,“把反派的势力加强、智慧提高,主角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更大,戏才会产生高潮”。

  《智取威虎山》投资近2亿人民币,拍摄周期达5个月。仅拍摄前的筹备工作就用了4年,包括实地看景、拜访当年203部队的后人、研究拍摄技术问题、反复琢磨故事等。对于为什么非要到东北实景拍摄,64岁的徐克只有一句话,“环境是最好的导演”。

  所有的摄影器材说明都表示可以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里正常工作,零下30摄氏度会是什么情况?开拍两年前,拍摄团队便去东北做测试。拍摄过30多部电影,又与徐克合作过《七剑》《龙门飞甲》《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摄影指导蔡崇辉觉得,“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自称为“疯狂影痴”的徐克来说,“挑战”或许正是3D版《智取威虎山》的价值所在。在东北雪乡拍摄期间,他为每个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个哨子,一旦有人意外陷入雪坑,吹响哨子求救,全组人便会立刻停工救援。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全组人每天都是绷紧了神经。为了鼓舞士气,徐克曾写下一幅书法“山穷水尽出高手 九死一生见功夫”送给拍摄团队。那天,执行导演袁卫东从老师徐克手里接过这幅字,端详了整整5分钟,将它挂在了剧组办公室的正墙上。

  就是这种几近癫狂的想象力和工作状态,让徐克在电影圈获得“老怪”的称谓。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第一次见到徐克,不禁感慨地写下:“(他)看上去就像每一刻都蓄势待发。”

  这一次,没有大漠黄沙,在700里茫茫雪原,徐克继续讲述着他的英雄梦想。少了汪洋恣肆的武打动作,在真实的历史记忆里,他继续建构着自己的理想世界。他说,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部小说,讲故事的方式因时代而变迁,可是很多好的小说,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具有传世和永恒的本质。《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少建波不是007,也不是钢铁侠、蜘蛛侠,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值得我们致敬的民族的英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曾借大侠郭靖之口讲出了他的理想。在徐克建构的武侠世界里,侠从来不是一种“出世”的行为,而是一种“入世”的情怀——捐躯为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智取威虎山》里,徐克把自己的故事和期待放在了韩庚扮演的角色上——一个青年人意外发现了“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并最终走上了寻访林海雪原的归程。徐克显然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能记取这个故事,记取那些远去的英雄。

  也许是独特的身世,让徐克的电影总是隐匿着淡淡的对于家国的依恋,这依恋甚至被影评人评价为“民族主义情结”。1966年,他从越南移民香港,自幼亲历越战之苦,在美国留学期间,又备受当时反越战、民权运动以及华人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冲击,他的电影世界在侠义和浪漫之外,更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文明冲突、当代华人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这一次,这个讲故事的高手、这个有呼吸、有温度的故事还暗藏着另一种“野心”——缝合文明冲突下断裂的传统精神。

  1984年,徐克和施南生在香港成立电影工作室,曾清楚列出对导演的三个要求:一是要有自己的风格;二是要言之有物;三是要走群众路线。他们认为,“电影是大众媒介,但愿我们跟观众一起呼吸……群众是用感觉看电影,不是用脑袋分析电影”。

  徐克的影迷,应该也不会忘记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打败今日之我”。这是徐克对电影创作的宣言,也是他艺术生命的写照。从影以来他执导、监制电影数十部,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论题材、类型、风格还是技术,徐克从不重复自己。因为一直求新求变,他的身后聚集一干拥趸铁粉,也招来一些质疑诟病,可他一直拒绝平庸,从没有拍过一部四平八稳、让人看过就忘记的电影。

  30年他初心不改,继续着仗剑四海,依旧是快意洒脱。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