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高校文艺创新的质与量——评情景音舞史诗《温大记忆》

时间:2023年06月0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作者:李长鸿
0

  从登上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原创歌剧《五星红旗》,到情景音舞史诗《温大记忆》的诞生,很难想象这是一所综合性高校在两年内推出的两部重磅作品。这来自于以“敢为人先”为精神气质的温州,来自于拥有90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温州大学。

 

情景音舞史诗《温大记忆》宣传片

  就在《温大记忆》上演的同时,正值中国文联推进文艺创作工作会的召开。这次会议以“对文艺创作时代命题的共同回答”为议题,提出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五条规律性认识:“在思想开掘上,勇立时代潮头;在题材选择上,回应人民所需;在表达形式上,大胆创新创造;在审美追求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评价上,坚持社会效益至上。”而这场同期举办的校庆演出,恰似对会议精神的遥相呼应,更提示着高校也是文艺创新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艺术思政到美育课堂,高校文艺以育人为内涵回应着时代命题,也激扬着青春的活力。

溯源与延展,从历史自觉到文化自信

  每一所高校无论建成时间长短都会有自己的校史,校史中的光辉印记往往形成这所高校的精神底蕴,也同样会成为文艺创作的内容源泉。《温大记忆》用音乐短剧、情境表演、诗剧等艺术形式呈现了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新中国第一支石油勘探女子测量队以及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谷超豪等人物与事件,体现出温州大学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价值选择,即:小我与大爱、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从校史中撷取珍宝进行艺术再创造,似乎是高校文艺作品中业已形成的历史自觉感。这种历史自觉同时也彰显着一种文化自信,《温大记忆》在对历史回溯中延伸出舞台上跨越时空的寻找、对话与追问,在交互的光影和语汇中形成青年一代学子对于先辈文化理想、文化价值与文化生命力的一脉相承。这种艺术范式,是对新时代文艺创作思想性、审美性与社会性方向的积极探寻,也是高校文艺所独有的品质与气质。

融合与共情,从多元创造到形式创新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的期待和嘱托。高校汇聚了全国最广泛的青年群体,也是青年文艺创作的平台和家园。目前,高校文艺创作百花齐放,且不论艺术专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原创校园民谣、原创戏剧与舞蹈,从事文艺创演类的学生社团等更不胜枚举。而情景音舞史诗《温大记忆》正是将高校文艺的这个特点充分运用,一台演出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多元形式,经典与新作交织,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共存,并且每一个独立节目都是一种艺术融合的全新表达。用青春表达怀旧的《校园的早晨》,用舞蹈展现科学的《求所》,以及将沉浸式戏剧手法活用的《书声琅琅》等都不失为创新的典范。一所高校能实现这样一种“集大成”的艺术呈现,显然来自于校园文艺人才和作品的长期积累,丰富的体量为文艺创新提供了土壤,也涵养着青年文艺世界的万千气象。

  独特的品质、丰富的体量,情景音舞史诗《温大记忆》用多样的艺术表达回应着新时代文艺创作规律,也为高校文艺创新提供了一种参照。

演出图集

序:合唱与舞蹈《温大校歌》

情景表演《书声朗朗》

音乐短剧《谁是曾联松》

情景再现《我为祖国找石油》

情景朗诵《少年强则国强》

女子群舞《涓流》

舞蹈《求所》

情景表演《温大之声》

情景歌舞《校园的早晨》

诗剧《对话先哲》

情景歌舞《回家》

情景合唱《同一首歌》

合唱与领唱《百年树人》

尾声 歌舞《桃李天下》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温州大学客座教授)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