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艺术和乡建,都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时间:2023年03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许江
0

  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乡村振兴局等单位3月24日至25日在湖州长兴举办了首届“艺术乡建助推共同富裕”研讨峰会。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这引发了我对相关话题的许多思考。

  2022年下半年,我到富春江采风,去到一个叫“青龙坞”的小山村。这个山村十分偏僻,来往的道路都只是单行车道。但是山村独具魅力,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土墙黛瓦的房屋散落在山谷中。我们来到一座老房子,虽是老房子却有一个十几米高的大玻璃窗。面对青山,里边是一个书城。这个书城令我们振奋,同时我就在想:“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乡,书城如何维持?”我就问经理,这个经理说:“许老师你跟我来。”他把我带到了书架之上。这个书架原来是一座山,书架只是空壳,书架的里面是一个一个小房子,像一张张小床。原来,这个书架、这个书城是一个胶囊旅社,它就是向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到这里来。孩子们住在一个个像一张张小床一样的小房里。整个书架有20多间这样的小房间,每个房间有一个名字。在叫“孤”的房间里,有《百年孤独》的一句名言。在叫“似”的房间里,有《追忆似水年华》的一句名句。孩子们特别高兴到这里来,他们既可以在这里像猴子上树一样玩,又可以“遭遇”大师。这个叫“放语空”的书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今天在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已经走到了一定的深度。今年3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这个展览记录了美丽中国艺术乡建的一线实践者们穿越山河大地,扎根现实土壤的创作与行为,展示了他们艺术创造的成果及其所形成的自为、共创的发展机制,通过探讨美丽中国的建设经验,为共同富裕而凝聚文化智慧。

  在我所了解的许多案例中,往往会涉及到技术与观念、资源与媒介、美育与认同、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等诸多话题。在进行大量调研和对一系列艺术乡建案例有了更深更细的了解后,我们也发现,多元的艺术乡建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出艺术乡建的某些常见误区:

  第一,目前存在着一些没有将“价值共创”作为基本出发点的艺术“伪乡建”。艺术家到那里去,其实是要搞自己的作品,这种现象,让艺术乡建止步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让乡建变成消费乡村、浪费公共资源的形式主义。没有为当地民众带来现实生活上的改善,是艺术乡建不可持续的一大原因。这种做法缺乏对村民“授之以渔”的意识,导致不能够建立起乡村自我循环的可持续机制。轰轰烈烈的乡建往往随着艺术家的离去而戛然停止,乡村最终被“打回原形”。

  第二,有些艺术乡建抱有善意的初衷,但是忽略了乡建策略特定的适用范围,误以为会有“医治百病”的方法,到处套用,盲从复制“明星”项目,导致不能因地制宜。我们现在的乡建,对象很不同,有空心村、老人村、华侨村等不同的类型,而同一种类型的乡建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来灵活调整艺术乡建的策略。一些实践者对于多主体的参与认识不足、动员不足。乡建不是艺术家一个主体可以完成的,而是当地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村民甚至游客共创的事业。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必须通过更新观念和思想动员等实现,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创造出多主体协商的互动机制、互动空间。

  第三,肤浅地理解“乡愁”而一味“复古”,或者反过来把城市的审美、城市的社区、城市的设施简单地复制到乡村,导致乡村丧失了在地性和多样性。事实上,对当今乡村的“神化”和“妖魔化”都与过度城市化有关系。现代乡村问题需要用现代的办法来解决,更必须因地制宜地解决。在这里,城市与乡村、变革与继承、出新与本土必须联动融合,才能解决好这里面的问题。

  第四,高校参加艺术乡建的思路很多还局限在学科的内部。实际上,今天的艺术乡建已经广泛动员,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设计学、艺术学等学科都可以成为乡建的“好工具” 。但如何正确认识并且综合高效地使用这些“工具”,是新时代艺术乡建的重要命题。今天的很多艺术乡建还停留在项目的层面上,不能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教育,来进行人才梯队的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就更不能够实现艺术乡建策略的持续更新和迭代。缺乏一个有效平台,为各种艺术乡建实验及时地提出意见、共享经验、探索问题、协同工作,往往就不能够形成艺术乡建“共同体”来实现模式方法的持续更迭,最终将使众多团队陷入无效的内卷。在乡建的过程中不计成本、急于求成,调研思考缺少办法、流于形式,忽视乡村发展和项目运营的客观规律,这些都是今天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有一个提案,叫《艺建美丽乡村》。这个“艺”是艺术的“艺”,也就是艺术乡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像美院这样的高校,可以建立艺术乡建的专业方向。通过这个专业方向,把各种学科、各种专业整合到一起,围绕着艺术乡建来进行探索。乡村变革、乡村建设的复杂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系统思维来解决。成熟而在地的艺术乡建机制,仍然是我们今天艺术乡建的一个难点。

  艺术需要在乡建中扎根,乡建需要艺术的深植。艺术和乡建归根到底都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在这个“人”的大命题之下,更新对艺术乡建的认知,建立起信息流通、主体协同、区域融通、学科综合的有效机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