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中西方钢琴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研究

时间:2023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郝洁
0
  作为西洋古典音乐中的经典键盘乐器,钢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十五、十六世纪,现代社会,钢琴已然成为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乐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交流,钢琴艺术在我国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钢琴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西方音乐文化流传到中国,势必会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因此中西方钢琴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流融合。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准确研究差异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钢琴艺术文化,实现中西方钢琴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此推进钢琴文化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中西方钢琴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钢琴音乐体系方面的不同

  钢琴艺术发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已然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经过诸多著名音乐家、钢琴家的辛苦耕耘和努力创造,西方钢琴艺术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钢琴艺术以一定的规模传入我国是在十九世纪中期,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钢琴艺术缺乏系统性,大多为标题音乐作品,很少有成体系的钢琴乐曲,此外,在我国诞生的一系列“练习曲”也大都以训练技巧为基本内容,很难称其为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音乐体系。

  (二)钢琴艺术发展进程的不同

  就西方钢琴艺术发展进程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这一时期的钢琴家主要使用古钢琴进行演奏,不同于现代钢琴,古钢琴不能持续发声,因此这一时段的乐曲都会加上很多的装饰音,以此形成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一时期的钢琴曲都较为内敛、含蓄,避免情感夸张外露。第二个阶段是古典音乐流派,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奏鸣曲式是古典音乐时期运用最为频繁的曲式之一,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到高峰。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表达了对于古典、权威的反抗,宣扬个性、自由、独立,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注重对于个体主观内心情感的宣泄,与此同时,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性特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第四个阶段是印象主义及现代音乐流派,这一时期的钢琴家在表现手法上更加追求精益求精,极具生动性。就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进程而言,我国的钢琴艺术吸纳了我国独有的传统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利用本土化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第一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是赵元任和萧友梅,赵元任的《卖布谣》和萧友梅的《问》都是在西方曲调的基础上,融合我国传统音调的旋律,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钢琴作曲。第二是成熟阶段,成熟阶段主要是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综合运用西方对比复调技术和中国传统支声复调技术,对我国后续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第三是繁荣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给钢琴音乐艺术带来了成长发展的土壤,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传统民间曲调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三)钢琴作品形式的不同

  西方的钢琴作品拥有较多的表现形式,例如各类练习曲、舞曲、前奏曲等,不同的作品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练习曲是为了练习钢琴技艺的乐曲;圆舞曲又被称为“华尔兹”,节奏明显,旋律清晰,适合二人成对旋转;奏鸣曲适合于乐器独奏或者重奏……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标题音乐也有很多,例如,李斯特的绝大部分作品,舒曼的《蝴蝶》《童年即景》等。相比较于西方钢琴作品而言,我国的钢琴作品种类较少,大多为类似于《南海小哨兵》的标题音乐。

  (四)钢琴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就钢琴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西方人在描摹事物和景色时,更加注重立体思维,尤其是印象派音乐,喜欢含蓄而隐喻的表达,更加追求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多地向往瞬间的感觉,以此来给听众以听觉上的感官享受。而中国钢琴家在对于事物和景色的描绘中却更加体现出一种线性思维,我国的审美讲究中庸之道,大多随性而为,钢琴曲的旋律也同样跌宕起伏,将所有的情感融入到线条的旋律当中,改变西方传统的和声手法,使得和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中西方钢琴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艺术不分国界,钢琴艺术从西方传入中国,虽然在发展之初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钢琴文化势必会实现融合互通:

  (一)文化审美之间的融合共通

  第一,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都追求一种意境美,率性而为又不拘泥于形式,重点关注绘画者、书写者、演奏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其相对应的主体特征。西方钢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印象主义流派对于美的追求恰好同中国传统审美交相呼应,追求一种意境之美。例如,以近代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克劳德·德彪西为例,德彪西的音乐融合了东西方的不同文化特征,具有一种朦胧之感。因此我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同德彪西音乐演奏之间具有诸多的共通之处。此外,在德彪西演奏的一系列钢琴作品中,其作品的内容和标题等都具有中国特色,例如《月落荒寺》《塔》等作品名称都体现了德彪西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之深。第二,钢琴艺术的创作表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感情。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贝多芬在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却遭受耳聋的严重打击,但是即便在耳聋后,贝多芬也没有沉沦,由其创作的《悲怆奏鸣曲》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中国也同样不乏此类钢琴作品,例如《涛声》同样表现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让听众的思绪跟随作者远去,体会作者在身处逆境时的无奈与忧愁。

  (二)调式结构之间的融合发展

  西方钢琴文化与中国钢琴艺术的融合不仅体现在钢琴作品的标题和内容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钢琴艺术调式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共通之处,无论是钢琴还是其他乐器,我国的乐器演奏大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与此同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塔》完全使用五声音阶进行创作,除此之外,在单个的小节旋律当中,德彪西还运用了二度和声,这与我国钢琴家丁善德创作的钢琴曲《晓风之舞》一样,运用了相同的二度和声调式。调式结构之间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有利于今后中西方钢琴音乐在调式结构方面的互通融合。

  (三)旋律与节奏之间的融合

  我国的钢琴艺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主要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更甚,我国的钢琴曲演奏主要表现为五声音阶,大部分音乐作品以抒情典雅为主。作为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西方国家的钢琴演奏大都气势磅礴,但是在西方音乐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温柔婉约的感觉,通过旋律和节奏的改变,为听众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感觉。此外,德彪西在弹奏其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通常使用复合拍子或双拍子,有快有慢,变化自如。虽然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但是形散而神不散,其作品仍然保持了整体性和统一性。这就好比欣赏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国画一样,虽然中国画在创作中看似随性而为,但是通过下笔轻重的不同、运笔速度的不同,仍然能够确保整个画面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度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钢琴》课程思政教学——以中国解放初期钢琴作品为例”)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