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让年轻的能量在“海平线”释放——“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举办

时间:2023年01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文博
0

  “我对展览的整体感受是,画种形式多、艺术语言新、学术水准高、参与地区广。”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7日,由上海市美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举办,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在展览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第十九届“海平线”提出“发光·反光”的展览主题,是期待以城市之光、时代之光、艺术之光三光辉映,立体呈现近两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艺术的重要发展与变化。

  经主办方和策展组遴选,安家寰、曹再飞、陈霈、陈彧君、皋翱、洪丹、胡为一、江立宁、蒋吟、金今、李会、李雪、林印吉、马俊营、鸟头(宋涛、季炜煜)、庞海龙、秦岭、史怡然、宋智容、孙源、唐音、田学森、王一、吴谦、夏存、徐卫红、许翔、于雨田、张宁、朱佩鸿等30位(组)艺术家参展。展出的200余幅(组)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

褶皱之二(布面油画) 皋翱

  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参展艺术家呈现出多维度、有张力的表达。陈彧君的系列绘画在镜面亚克力上创作而成,通过不同属性的材质、技法、对象、时空以及文化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融,来分享个人对乡愁和人类基因话题的持续探索;王一的系列绘画及装置将古典绘画技巧与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范式结合,形成围绕社会机制与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达;吴谦的系列绘画以丙烯等综合材料为媒介,在画布上以东方美学为本,表达“东西遇合”的文化意识和水墨艺术的精神蕴涵;田学森的作品借鉴传统山水画意境,用油画材料技法尝试为千古华岳写照;于雨田传统中国画的书写性特征显著,画家以点线面、色彩以及材料质感,来寻求节奏与韵律的和谐;马俊营的《丝路新生》系列作品以中国传统大漆材料和当代漆艺术语言入手,将古今丝路进行跨时空对话与交流……

  上海市美协顾问朱国荣表示,此次展览对材料的跨界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材料和观感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这是由于对艺术审美、艺术观念的新的灵感而产生的。朱国荣认为,我们不应该陷入西方对当代艺术“必须具有批判性”的定位,从此次观展感受来看,当代艺术应是对现代和当代社会的思考,这样的理解更加完善。

  艺术家们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贴近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在表现风格上体现出新的探索和追求。例如孙源的《群体的寓言》,以单一重复的形式建构个体、集体、社会的象征性场域,让观者通过经验在重复的形式中看到秩序,看到自身对世界的“追逐”;洪丹的绘画注重探索内生性的绘画语言,让物质与空间、时间、心灵之间交织对话和碰撞;夏存的系列绘画通过描绘一些破旧的机械,尝试寻找它们存在过的证据来触发内心的情感;庞海龙的系列雕塑表达了当微不足道的灰尘融合了时间和历史沉积时所具有的压倒性力量;唐音的系列雕塑通过对生命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试图让观众回到整一的自然中;安家寰的系列绘画通过在具象与抽象、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转化,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界限。

关于时间03(综合材料) 洪丹

  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李晓峰认为,参展艺术家从天文学、物理学,到心理学、社会学,从科技到文化,从自然到精神,用自己的作品对“发光·反光”做出了精彩诠释。展览中,皋翱的系列绘画以“褶皱和镜面反光”等生活中的平凡客体为表现主体。他认为,不论是柔软质感中游走的光还是在工业化冰冷反射中的光,都是附着在物体上的情感之光;朱佩鸿的《Space O》巨型气模艺术装置,通过对光与空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在无穷宇宙之中色彩能量的膨胀与变化;李会的《面纱》全部以“水晶”为主体,表现了在各种光的照射下,水晶反馈的灵动光彩;秦岭的《平行空间》通过特种材料对光与色的折射与变幻,重新思考所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宋智容的人物肖像创作《灵性的容器》和《人物图纪》素描集,则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对“发光·反光”做出自己的解读。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本届“海平线”在贯彻品牌“探索性、学术性、时代性”宗旨所做出的努力。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协副主席陈翔从展览中看到了自然的、自洽的、自在的、自信的表达,以及艺术家们所展现的当代性和国际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理念。文艺评论家项笠苹认为,只有进行当代转换,才能把具有中国逻辑的当代艺术语汇构建起来。与西方中心论的当代艺术相区别,希望展览以后可以加强国画类、水墨类作品的比重。上海市美协美术理论与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马琳认为,为了涌现更多、更新鲜的面孔,需要在展览的主题、素材、设备等相关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上海市美协美术理论与策展艺术委员会主任李旭表示,今后的“海平线”将推出更新的展览和更新的策展人,努力成为同代人策划同代人的展览品牌,让策展人和艺术家在允许的条件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将发光、反光达到最强的强度,不断地推动年轻的能量在“海平线”平台上释放。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