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实施融通教育促进文化自信

时间:2022年11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薛琳
0

实施融通教育促进文化自信

——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为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使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普通高等教育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主干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为例,深入探索融通教育促进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文化自信与融通教育的内涵

  文化自信,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教育则是树立文化自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融通教育更是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大语文观”成为高等院校培养语文课程师资力量的主流观念,“融通教育”就是这种观念下的产物。所谓“融通”,就是融合与通达,融合是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融合,通达是目的和结果的通达。融通教育理念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大大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从而助推文化自信迈向新高度。

  融通教育促进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为例,如何更好地利用融通教育来增强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加强学科融合,注重协同教学。不同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可以从中发现与语文之间的独特联系。在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中,也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开设不同模块的理论学习。例如,可以增加语文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学习模块。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大学生语文教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人文学科的文化素养。此外,也可以增加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模块。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艺术之星璀璨,从唐诗宋词到现代小说、散文都包含着不同时期作者对于艺术的独特感受,将语文课程教学与艺术欣赏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通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自信。

  第二,融入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课程在教学改革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活动融入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接轨,以学生为本位,通过组织实践探究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师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才能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语文教材当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自觉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薪火相传,将文化自信的思想在中小学生心中播种、浇灌、培育,为文化自信广泛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自信。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从线下教育逐步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在各学科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中,也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平台。如在线下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面对面地答疑解惑。同时,课后也可以将该课程的有关资源通过线上分享给学生,并在线上再次实现互动教学,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促进文化自信。

  融通教育在促进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当前为提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此改革在促进文化自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底气。语文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养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培养未来一线语文教师的民族文化涵养。在融通教育理念指导下,该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学方式,加强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将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自信十分重要。当前一些西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这对于树立文化自信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容易造成个别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价值观被西方文化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尤为重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中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融通教育,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各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起来,增强大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和思想的辨别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融通教育在提高全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师范院校以融通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优秀价值观念,理解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沿着这一路径延伸探索,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专任教师、副高职称,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JGA362)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