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艺海澜翻千丈雪

时间:2022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成国
0
艺海澜翻千丈雪
——读肖瑞峰新著《诗国游弋》

《诗国游弋》 

肖瑞峰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瑞峰已经陆续出版《日本汉诗发展史》《多情自古伤别离——古典文学中的别离主题》《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刘禹锡诗论》《刘禹锡诗传》《刘禹锡新传》等多部学术专著,享誉学界,沾溉士林。最近十年,他以“晓风”的笔名兼事文学创作,先后刊行中篇小说集《弦歌》《儒风》《静水》,长篇小说《回归》《湖山之间》等,探索别具一格的学人小说。《诗国游弋》则是他生平中的第一本学术文选,回归古典诗国。

  书中共选取三十三篇文章,分为五辑。第一辑“唐苑拾翠”是唐诗研究,收录七篇论文。第二辑“宋圃掇英”为宋代诗词研究,收录论文六篇。第三辑“东瀛探骊”收录六篇日本汉诗方面的研究论文。第四辑“门外探艺”囊括的内容比较繁杂,既有古典文学方法论的探讨,又有应景而撰的“时文”。第五辑“书山揽胜”收录三篇书评和五篇书序。关于此书的编选宗旨,作者有明确说明:在已发表的上百篇学术论文中,此次所选的并非全都是最具学术独创性和影响力的,而是兼顾到不同时段与不同畛域、最能反映学术研究全貌及进阶。即:“本书不以萃取学术精品为旨归,而以贯通学术时空为方略。”

  《诗国游弋》所选三十几篇学术论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开拓。一些观点今日或不觉新颖,倘若置身上世纪八十年代古代文学研究情境中,则锋芒立见。如第一篇《论李白安史之乱初期的诗作》写于读硕期间,选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针对郭沫若对李白的指责: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窜身南国,还要胡乱享乐,自鸣得意!”文章通过对《猛虎行》《扶风豪士歌》《北上行》这三篇古风的细致解读,剖析太白大乱前后的复杂心态——从“忧心如焚”到“满怀热忱”再到“失望哀婉”。如此平恕之语,太白泉下有知,也会深感欣慰吧。又如北宋西昆派的领袖杨亿,因作品中缺乏民瘼苦难,在文学史中备受争议。《重评〈西昆酬唱集〉中的杨亿诗》结合杨氏刚直不阿的个性和仕宦经历,分析其《汉武》《明皇》《成都》《公子》诸篇中的忧患意识和规讽之意,以及《直夜》《偶作》诗中暗藏的忧谗畏讥、彷徨失路的危机感,剖析在《西昆酬唱集》中杨氏抒发最多的是“孤危处境和栖遑不安、欲归山林而不可得的痛苦心理” ,它来自于直道而行、与恶势力的抗争。此文为杨氏及西昆派翻案,影响深远。之后,学界摘除了优游岁月、点缀升平等贴给杨氏的标签,逐渐客观公允地评价杨诗及西昆派在宋诗演进中的得失。

  此书最大的创新体现在研究领域的开拓。作者是国内研究日本汉诗的先行者,曾出版过两本专著。第三辑“东瀛探骊”各篇,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他对于日本汉诗的理论提炼、整体思考以及重要个案探讨。举凡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形成发展的巨大影响,日本汉诗代表作家的诗歌成就与局限,两部日本汉诗总集《怀风藻》《本朝丽藻》的时代特征与诗艺渊源,等等,书中都进行了综合考察和系统探究。时至今日,域外汉籍与东亚史研究已蔚为显学,追源溯流,作者的这一系列论文著其先鞭,功不可没。其他如《宋词中的别离主题》引领了古典诗词中的主题学研究,《苏轼诗的西湖镜像》拓展了浙江地域文学研究的学术厚度。《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与《宏观研究与观念更新》刊于1987年方法论的热潮中,文章强调宏观与微观研究必须结合、新的方法理论必须内化涵泳于心,反对生搬硬套新名词。三十多年后风光流转,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碎片化、技术化,作者青年时期未竟的话题,显示出高远的学术前瞻,仍然不无警省。

  《诗国游弋》中每一处创新和开拓,都建立在细致而精彩的文本解读上。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唐宋诗词的教学、研究、普及工作,曾注释点评过刘(禹锡)白(居易)诗、唐宋词,参与过《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的撰稿,深谙诗家三昧。他的艺术触觉异常敏锐,能够洞穿诗中蕴藏的艺术机杼,进而将直觉的审美感悟,擘肌入理,细化为对诗歌语言、句法、意象、结构的现代学术分析。比如论述刘禹锡诗歌的“豪”。作者先是区分了李白的“豪迈”、杜牧的“豪爽”、苏轼的“豪旷”、辛弃疾的“豪雄”,刘氏则是“豪劲”;继而从秋歌、暮歌、贬谪之音三种题材予以论述,将刘氏之“豪”细化为不畏衰节、意气豪迈,不惧播迁、正气凛然,不服老迈、朝气蓬勃,将刘诗的艺术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前代诗论家皆以“腾挪多变、姿态横生、鼓舞万物于笔端”等印象式的喻评,来评论苏轼诗。但何为腾挪,如何鼓舞,语焉不详,当代读者难免隔膜。《苏诗的时空艺术论》将之落实到苏诗艺术架构中的时间与空间表现,分析苏轼在诗中如何通过时空的构设来熔铸意象,拓展诗境,深化情感内涵。

  众所周知,对诗歌作品的审美感悟,因人而异,主观性极强。作者擅于运用现代意识,探求古人文心。他通常采用推源溯流之法,罗列同类之作,在比较中凸显诗艺演进的轨迹,将直觉的审美经验予以客观化阐述。比如,陆游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他阐释道:“犹如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这两句各自通过三种物象的叠加,契合为一幅精光四射、英风逼人的画面。”同时,又列举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刘禹锡“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抽绎其间相同的表现手法,强化读者对于“意象叠加”的认知。作者并未对研究对象一味表彰,而是经过细致对比,将彼此的优劣作客观的评判,呈现出诗艺学习借鉴的得失。比如,他分析苏轼“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的时空艺术,选取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为参照,认为苏诗所展示的空间更具有艺术的流动感,但说到时空的交融,苏诗此句未免显得单调。抑扬之间极有分寸,堪称洞幽烛微。

  书中引人入胜的还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表述。作者对文字的驾驭娴熟自如,辞彩绚丽,气势跌宕,与所品骘的各首诗歌相得益彰。近二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在材料搜寻、数据检索、研究规范方面,日新月异,已经远轶上个世纪。同时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文本细读,以及相应的学术话语构筑,整体上还在努力推进之中。在这个方面,《诗国游弋》可谓树立了信、达、雅兼具的典范。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