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与时偕行中的审美差异

时间:2022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学海
0

与时偕行中的审美差异 ——《差异的视角》创作记述

 

《差异的视角》 王学海 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出版 

  《差异的视角》,是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寻找创作与评论的聚焦点:文本作者的思考与文本本身的被阅读,与对文本的认识与诠释。为人的文学,新的聚光点在哪里?置身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作家与评论家,既有共趣又有异思,形成共存的大视野。在此基础上,就评论者而言,其视点聚焦在哪里,会映出评论文本自身的特征。

  《差异的视角》是一部俯瞰大地式的、视点聚焦基层文学作者作品为主的评论,它的关注点在于未成名的基层作者的较成熟作品,重新发现艺术中的美及其鲜活的生命力,去思考新美学在当下作品中的可能性。对于作品的评论,它认为并非仅是一种优劣的判定,更多的应该在于艺术与思想审美,或对生活的延伸与启迪式的分析。所以,《差异的视角》尝试揭示书写与文化的、社会的、审美的新关系。

  评论与作品,有时会是很遥远的。这不是说评论家与作家的居住距离,而是指一种审美的方式。这里既有作者与小说故事本身的历史区间,又有作者正式开始写小说等文体的时间差。譬若诗歌,都说诗人成名最早,历史上著名诗人的成名,几乎大多是少年青年阶段,而《差异的视角》所关注的诗人,都是已步入中年,甚至已在中年尾声中奏响成功旋律的。它所关注的,也更是作者成年后成熟地审视社会的思考和表达。其语言表达方式虽然可能缺少青年作家的轻灵敏捷与时尚口语化,但彰显出思考的沉重与穿透世故的能力,凸显了从当下社会某些奢华浮夸下跃出的朴素与踏实,也最终会在作品的文字灯光的照射下,让读者相信文学所具有的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与人的一种高尚与真挚。

  《差异的视角》第一辑“时光与心灵在公共空间的姿态”,是对占98%以上的基层作者的作品的审美筛选,呈现出他们从文本跃然公共空间的真挚心灵。如在时光中是如何反映历史悠久的贡纸及其“非遗”传承几代人的艰辛与执着。或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深的精神挣扎。又若拂去尘封的历史,人性之光依旧闪烁的《东极之光》,聚焦“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讲述在红豆杉泥屋里发生的知青故事,还原身处山沟却似苍鹰在天的踪迹与变化……他们的笔触,他们的呼吸,是离生活最近的,因为他们自身在准备书写前,就是日常生活的普通一员。他们碰触生活的痛与疤,不曾被生活的脂粉所涂抹或掩盖,他们所获取的语言与思想,也是未曾被修饰过的。真纯的文本,才能赢得人心。

  《差异的视角》第二辑“当代文学批评的审美诠释”,着重在文本叙事的研究上,如海德格尔曾有艺术中的真理空间一说,其关键词为澄明,这与创作中的纯粹、作品的高度、评论者审美眼光的指向,都有着连环性质的思考。那么,如王国维接续前人又有生发之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其中的嬗变,于多样性中又应怎样去辨析?自由的创作与高雅的标准,又该如何统一?所以,《差异的视角》其实也是对批评自身的一种警示,是对作者自身的一份反省下的自诫。为此,《差异的视角》在历史与当代文化视野下,从看似世俗的阅读现象中,力求捞起汪洋大海中的南珠北参。自然,增强文艺批评的审美效能,倡导细读文本才能作评,更应将此作为《差异的视角》的审美写作的基准点。

  《差异的视角》第三辑是“重思的历史与人物”,含6篇评论,分别对汤恩伯、黄源、萧殷、徐申如(徐志摩之父)、张宗祥作出了当下的追问。对汤恩伯这一历史人物,评论者的追问点在于从坚实详细的史料中去重新认识这一人物,辨识其功过。对黄源的追问,是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之间,还原一个真实的黄源的崇高的文学姿态、良知的生命体验和宽厚的一份情怀。以“历史脉络的寒冷与温暖”,来重新评论萧殷与其作品,回到萧殷所经常弹奏的“生活气息与生活着的人的气息”之中。而对于徐申如与张宗祥两位历史人物的评论视角,前者在于在史实中激活人物,后者从诗人与文学史家这一角色中去多角度认识这位校勘古籍的大家。最后的《惊蛰冻雷响何处》,从尹向东的长篇小说《风马》中对草原到城市的生活过渡中的两位人物仁杰与仁真,作了根的追问与异质多元及现实超越上的深究,最后的“重新思考的光亮”——草原与城市,可让读者的阅读能选择多个出口。

  《差异的视角》还有一个专辑,是“文学的嘉兴藏”。历史上的“嘉兴藏”,又名径山藏,是收录大藏经最多的一部经藏。它因经版在嘉兴楞严寺汇集印刷、流通而获名。该专辑重在关注当下嘉兴文史随笔、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中涌出的新秀,尤其是农民诗人、三轮车诗人与退休后仍孜孜矻矻、不倦于小说文本不断改写二十多年的基层作者。他们虽不是全国全省乃至地区著名作家或诗人,但也有作品被选刊选中面向全国刊发,有的还获得了省级纯文学奖项。“文学的嘉兴藏”还有其地域文化的特殊意义。嘉兴这个地域,前有东晋写志怪小说的干宝、中唐名诗人顾况、北宋女诗人朱淑真、清代诗坛巨子查慎行,近代有王国维、徐志摩、巴金、茅盾和金庸等。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文脉的传承不能等闲视之。由古代向近代、近代转现代的创作中,采撷历史的精粹,孕育当代的瑶华,既是传承、接续与弘扬传统的历史使命使然,更是当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家的时代责任。这其中,活跃在基层的业余作家,不断实践对生活对文学的真诚讴歌。作为评论者,岂可忽视小觑。

  批评与评论的精神指向,重在当下文学批评者的责任与义务。要做到评论不讨巧于作家,又不迎合于刊物。在文学中,坚持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是作家和评论家应该遵循的操守。通过评论聚焦基层的真诚努力,让彼此隐晦的灵魂澄明起来。《差异的视角》的初衷亦有意于此。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