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电影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

时间:2022年07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叶世斌
0

  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增强时代感,增强吸引力,就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密切关注青年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遵从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逻辑,巧妙运用电影艺术的功能。把知识的传递从平面转化为立体,从静态转向动静相融,从传授转向体悟,从被动接受转向自觉明了。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会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书面作业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文字、声音,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还有了图片。课外的教学任务有了实践教学。其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外阅读、实践是重要的支撑。但是学生之间的知识背景、学识水平、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差异化的学生群体,就会陷入知识门槛障碍、语词障碍和学科知识壁垒的障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要跨越语词障碍、知识背景障碍,要讲好故事、传播理论、启智润心,就要选择更易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载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制作水平的提升,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总量供给十分丰富,高质量作品也是层出不穷。电影艺术能够对人物、事件进行立体性渲染,融合式再现。它能够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者纯文字叙事的枯燥性,也能够摆脱单一人物事件难以涵盖多元教育诉求的限制。实现文字叙事向图像叙事,再向情境叙事的转变。把抽象化的教师讲授,转变为师生共同去听、去看、去沉浸式体验。充分发挥电影艺术栩栩如生的再现功能,在春风化雨中,实现润物无声。用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去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把枯燥的语词变为情感的共鸣,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融相通。把电影艺术的渗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愉悦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实现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习者的主体性、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解决了理论知识入脑易入心难的问题。

  电影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一是要选取合适内容,二是把握合适时机、选择合适方式,三是要掌握合适的度。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在实践当中常见的做法是向学生推荐观看优秀影视片,让学生自主感悟。内容选取是否合适,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常见的内容选择一般是主旋律电影、经典影片等。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要求,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特性,还要考虑电影艺术本身的问题。一部电影作品或者一部影视作品的片段,呈现出来的要素是非常丰富的。它可能既包含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内容,也出现了其它的“问题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对选取的内容进行仔细审核。在排除这方面的因素以后,就要考虑受众是否适合。电影艺术是有其受众对象的,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不符合受众审美要求、与时代脱节的内容、演绎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只会起反作用。对于电影艺术本身,不仅要内容匹配,还要求制作精良。粗制滥造的电影艺术也不宜选用。

  其次,是把握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式。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回应时代的关切、把握教育时机,遵从教育时间学的要求。从宏观上看,教育时机指的是大型纪念性活动、节庆活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从微观来讲,是指受教育者个体性的生命周期、学业周期。在对应的时间节点,可以选取适合的电影艺术作为教育的载体。从教育时间学的要求看,采用电影艺术的时机要准,时间长度要合理。要明确电影艺术不能喧宾夺主。从推送的方式来看,电影艺术的呈现既可以是线下的课堂,也可以是在线推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故事性的陈述、场景性的再现,可以采取当堂播放的方式。学生课余的闲暇时间,可以结合自主学习的内容,推送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学生课余观影生活的阵地的渗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的实现。

  最后,是电影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度。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价值引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要共融共通,不能偏倚过多。在运用电影艺术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点评到位。艺术的呈现给人以直观感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体悟、关注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尊重学习者主体性的同时,教育者的主导性依然重要。电影艺术的呈现,可以启迪心灵。最后依然需要理论讲授和语词叙事的升华。对传统教学的革新,不是要彻底抛弃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要用电影艺术等现代手法去提升教学的实效。

  (作者系广西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