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从北京地铁看公共艺术的设计

时间:2021年12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朱明静
0

  当今社会,地铁不仅是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和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北京,地铁的客运量已达到每日近千万人,可以说是当地最为重要的交通设施,也是一个展示公共艺术的特殊平台。下面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考察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

  北京地铁4号线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贯通城区西部南北方向的一条地下交通“大动脉”,沿途经过诸多知名地标,其中既有历史文化遗迹、高等学府,又有特色城市景点和商业活动中心。线路建成通车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秉持“以人为本、增加文化品位”建设理念,以“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理标志”为基本原则,邀请一批知名艺术家参与设计。

  北京地铁4号线公共艺术设计多侧重于历史文化角度,如西苑、圆明园两站分别毗邻颐和园和圆明园两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站内陈列的公共艺术品与整体设计方案均选取这两处历史古迹为主要表现对象。西苑站内有两幅壁画,较大一幅“颐和园万寿山图”位于站厅出口处,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颐和园皇家园林仙山胜景。另一幅尺寸较小“寿字图”壁画位于站台尽头的墙壁,以不同形态、不同字体“寿”字组成黑白刻印的“福山寿海”抽象图案,既与上一幅“万寿山图”形成呼应关系,又暗含中国传统文化吉祥意蕴。在艺术布局上,立柱上传统“卍”字形的汉白玉雕刻古朴雅致,天花板则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红色雕花长檐与立柱的红色侧面相映成趣,为单调的站厅增添了一抹亮色,整体设计风格简约大方,兼具现代与古典因素。

  同是以皇家园林为主题,圆明园站的艺术设计则突出了历史记忆的厚重感。大型浮雕“圆明园四十景”以园内大水法遗迹为主体,还原了这一知名地标性景观,上方刻有各景名称,并重点列出了建园、烧园、毁园的日期。这种形式既向旅客简要介绍了圆明园历史沿革,又通过对遗迹的逼真再现,达成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具有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该站整体设计呼应历史主题,立柱残破剥落的瓷砖形状正是西洋楼遗迹的造型,站台以黄色瓷砖铺设,与壁画灰、黄主色调相一致,营造出古朴厚重的沧桑感。

  如果说西苑、圆明园两站设计是古都建筑文化缩影,那西四、西单和宣武门三站就是展现老北京商业文明与民俗风貌的窗口。这一带作为自古以来京城交通要道,孕育了繁荣富庶的商业文化与丰富多彩的市民文明,至今仍是京城最为繁华的经济地带之一。西四站的壁画“京华旧梦”展现了街道一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街巷里,似乎是一出各色人物的大杂烩,整幅画色彩鲜艳、细节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将老北京商业活动和市民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西单站的两幅壁画“老北京”和“老字号”,同样衬托了西单作为“核心商业区”的历史地位。与其他站点的壁画不同的是,它们被悬挂在扶梯中庭处,进站的乘客只需抬头就能欣赏。其中“老北京”以旧历年为主题,选取11种老北京独有的年俗表演为表现对象;“老字号”则直接将京城百年老字号店铺的原版招牌镶嵌在画中,中间以皇城角楼造型作为老北京标志将画面统一起来,呼应了西单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放射状的彩色马赛克设计更营造出活泼热闹、轻松愉悦的市场氛围。

  为了实现被公众欣赏和认知的目的,公共艺术必须与所处社会场域的文化进行互动和交流,地铁公共艺术同样受到各个站点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场域的影响。一方面,站点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的主题,因为其主题必须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相符,就好比人们在圆明园地铁站期待看到与圆明园相关的艺术设计一样。北京地铁4号线的公共艺术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介入地铁内部的公共空间,通过对地上历史文化景观的模仿、复刻或创造性呈现,不仅连接了地上和地下的公共空间,更实现了地上与地下人文景观的精神性互动。

  不过,北京地铁4号线公共艺术也存在明显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状况。首先,北京地铁4号线公共艺术的表现较为单一,基本以浮雕、壁画两种形式为主。其次,“公共艺术”重在“公共”特性,公共艺术设计的首要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当可识别、可互动、可由社会公众选择和决定,但北京地铁4号线的公共艺术在“可识别”层面做得并不十分到位。笔者考察的几个站点中,没有一件艺术品附有介绍性铭牌,除了少数壁画带有作者姓名、作品标题和几句简单落款外,观众无法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艺术品的设计理念、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宣武门站的壁画作品“宣南文化”倒是在画的上部列有解说,然而文字位置偏高,灯光条件偏暗,无法进行完整阅读。这些艺术作品仅仅被看成单纯装饰,最基本的“可识别性”尚不具备,更遑论“可互动性”了。而对于公共艺术“可由社会公众选择和决定”,欠缺得更多。当前地铁内部的公共艺术品只是建设公司和有关部门邀请艺术家创作的结果,社会公众没有参与进来。

  公共艺术在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地铁公共艺术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功能,更不容忽视。如果我们仍停留在简单装饰、实用至上的僵化思维之中,无视公众审美诉求,那么地铁公共空间最终只能被还原为单调乏味、了无意趣的通道,这与现代都市文化价值取向无疑是相悖的。笔者以为,应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运营管理机制,在选择、审查和评议各环节实现公众的充分参与,将公共艺术建设提到城市规划日程上来,以适应新时代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