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地域性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如何出新出彩

时间:2021年09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祝国防
0

  建党100周年之际,与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相关的红色题材纪录片呈现井喷态势,汇聚成一股磅礴向上的红色视听文艺力量。近期热播的《敢教日月换新天》《山河岁月》等一系列作品都引起关注,这些纪录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全景记录和呈现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百年筑梦、百年辉煌的影像史诗,记录和呈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历程的光辉足迹。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红色题材纪录片就是要把红色资源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百年以来,全国各地都保存、保护了大量的红色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创作上出新出彩,实现“破圈”、形成“爆款”呢?笔者在这里分享几点自身的创作体会。

  首先,需要强化选题的本土化特质。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征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通过长期深入的寻访、发现、思考、提炼,选好适于表达且带有鲜明地域烙印的纪录片主题。比如,纪录片《永远的冀鲁豫》讲述的是发生在冀鲁豫边区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没有高山,没有水险,没有密林沟壑自然屏障,在这样的地域条件下,共产党人如何进行抗战?依靠的就是这里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边区共产党人把人民利益顶在天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和边区人民血脉相连,凝聚成了“高山峻岭”,凝聚成了“铜墙铁壁”。创作者紧紧抓住并且鲜明凸显这一核心主题,串联起一个个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事例,展现党和人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这一创作思路与题材的地域性特质充分结合,使主题得以极大强化。

  其次,适当运用叙事的平民化视角。大题材大制作往往善于运用宏大叙事,以广阔的视野、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思辨赢得观众。而地域性突出的红色题材,则不妨注重捕捉本区域内的普通共产党人“不普通”的革命故事,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来凸显他们高尚的精神价值。比如,纪录片《红三村记忆》中,创作者讲述了根据地三任县长宁肯自己和家人挨饿,也不多占一点口粮,一心为民的故事,讲述了两位妇女党员裹着小脚,却硬是推着全村人捐献的满车子物品,一步一步送到百里之外的八路军后方医院的故事,用朴实无华的叙事语言,把广大观众不熟知的故事讲述得有筋骨、有温度、有深度。这种叙事视角可以让地域性的红色题材把“接地气”的优势更好发挥出来,更有效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刻思考。

  再次,高度重视细节的震撼性呈现。细节是纪录片元素中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揭示作品题旨内涵和激发观众视听兴趣的“特写”,可以有力地烘托气氛,形象地刻画人物,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不仅大题材大制作需要高度注重细节呈现,地域性红色题材的创作同样需要重视细节,而且愈是地域性题材,细节越具有鲜明的特点。纪录片《迟到的集结号》中,镜头呈现出挖到的一个和烈士遗骨连在一起的手榴弹,显示出当时战斗的惨烈和烈士被匆匆掩埋的战争情景;围观的农村老太太的表情和言语:“我一看都掉泪,他们打的江山,我们过上太平日子了,谁家的孩子拼命流血,死了也没留姓名。”寥寥数语,道出了人们对先烈的感恩和不能忘记过去的情结和心声。震撼人的细节有一股穿透力,能直接抵达人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共鸣。地域性题材的纪录片,在这方面的呈现其实更有优势,更具拓展空间和开掘能力。

  纪录片应该承载更多的社会使命,红色题材纪录片更应如此。而地域性的红色题材纪录片,在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勾连的同时,当然也要力争将地域视角上升到国家视野,使主题更为高远,立意更加深邃,让更多后人与先辈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惟其如此,方能让地域性的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出新出彩,让大量地域性鲜明的红色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应用。这亦是一个需要创作者用心用力、不断创新的艺术领域。

  (作者系山东省菏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