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电影《生死坚守》:“留守红军”的爱情、亲情与友情

时间:2021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鋆滢
0

电影《生死坚守》剧照

  “当年,每一位‘留守红军’都是做了赴死的准备的。”这句话是导演姚兰儿在中央苏区所在地采访时听到的,最后,成为了本片的魂。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生死坚守》以“留守红军”为表现对象,以革命英烈罗屏汉、张瑾瑜为主要人物,不仅再现了烈士血洒粤赣的悲壮历史,也描绘了别样的爱情、亲情与友情。人类情感在生死问题的映衬下,又会闪烁出何种光芒?观众从本片中得以体会一二。

  当他们做好赴死准备时,爱情可以与灵魂契合。罗屏汉、张瑾瑜在革命的过程中相识相爱,结为夫妻。为了远大的革命理想,为了红军主力的安全转移,夫妇二人各自坚守阵地,时刻准备献出生命,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将每一次见面看作最后一面。影片展现的不仅于此,还有一段张瑾瑜的回忆。观众由此得知罗屏汉即是当年张瑾瑜父母为她选定的丈夫,感叹她因信仰不顾生死,因革命而逃婚,不但没有错过一生所爱,反而在另一个环境下,结识了灵魂契合、理想一致的爱人。

  当他们做好赴死准备时,亲人大可没有血缘。小战士阿满在战斗过程中未听从指挥撤退,紧紧跟随张瑾瑜,只为了替罗屏汉保护她及她腹中胎儿。在面临危险时,年纪尚小的阿满挺身而出,吸引敌人火力,临死之时仍强调自己是未出生孩子的“哥哥”。他与张瑾瑜夫妇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观众难以忘记那个场景:傍晚,张瑾瑜和丈夫提起被送走的大儿子,想到他再也无从得知自己的父母是谁,而二人也难以知晓孩子如今身在何处,不免感到悲伤。此时,镜头一转,不远处的小阿满悄悄抹着眼泪,他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留守红军的亲情无需捆绑血缘,这不仅体现在战士与战士之间,也体现在军民之间。换上红军衣服的人民群众,不但帮助留守部队完成“空城计”任务,还将受伤的战士看作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

  当他们做好赴死准备时,友情可以跨越信仰。在本片中,王神甫似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他坚持留下,只为让红军战士放下武器、信仰天主,而他得到的回答毫无疑问是“这不可能”。双方各有各的信仰,存在天然分歧,却在面对生死时拉近了距离。红军战士把仅有的食物让给王神甫,为保护他而牺牲;王神甫在离开后又回到红军队伍,牵制了敌人兵力。最后,二者的信仰仍旧坚定,矛盾依然存在,但友情也逐步产生。当王神甫拿出那块自己珍藏着的极具重要意义的怀表,送给罗屏汉;当罗屏汉对王神甫表示充分信任,认为他绝对不会出卖红军时,摘下了王神甫的眼罩,跨越信仰之间的友情得以升华。

  爱情、亲情与友情齐聚此片,不仅未使影片离题,反而更易感染观众,令观众产生共鸣。《生死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爱情、亲情与友情。革命先烈的事迹,应该永远铭记。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