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相声?

时间:2021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孔镇
0

  近期,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和行风建设委员会联合倡议,抵制恶俗粗劣表演等不良风气,以及中国曲协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风清气正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就如何切实发挥曲协组织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团结引导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进行探讨。这些举措引起了全国曲艺界的广泛讨论,也成为众多曲艺爱好者乃至社会大众热议的话题。人们在网络上留言,对上述倡议表示支持,希望曲艺演员能够不断提高作品文化内涵,摒弃各种不良习气,走上一条更加积极健康的艺术道路。

  有很多网友认为,在某些相声作品中,那种自称对方的父辈,或以其他方式想方设法“占便宜”的桥段,是一种低俗的内容。这种“伦理哏”,是没品位、不健康的,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早已被致力于传统曲艺革新改造的前辈艺术大师所摒弃。今后的相声,不应把这类内容重新吸纳进来。但也有一种声音表示,相声中这种人物关系设置,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父子关系没有本质区别,那些出现在银幕或者荧屏上的父子,也并非现实中的父子,也是由演员所扮演的,所以,不应单纯对相声中的这种人物关系设置提出批评。

  后一种观点,显然是对上述人物关系设置在整个作品中,究竟是目标还是手段有所混淆。在影视作品中,虚构出父子、爷孙、夫妻等各种人物关系,用意并不在于以此作为笑料,只是把这种设置作为表现剧情、阐释主题的途径。如果不进行这种关系设置,剧情就难以发展,作品的创作意图就无法实现。实际上,观众在欣赏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这种人物关系就是作品所要着意表现的内容。而在某些相声作品中,显然就是以此作为卖点,来博取观众笑声。演员在舞台上的一番番来言去语,都是在为形成某些扭曲、变质的人物关系而服务的。而创作者一旦把这种人物关系本身作为表现的目标,作品的内容就必然是干瘪的、低俗的,所制造出的笑声,也必然是廉价的、浅薄的,无法带给观众更久远的回味空间和更饱满的精神愉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相声只要能逗人哈哈大笑,就是成功的作品,能做到这一点的演员,就是成功的演员,除了制造尽可能多的笑声之外,不应对相声演员、相声作品提出过多要求。这种说法,则是在以割裂的眼光看待相声乃至文艺作品的各种功能、属性。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希望欣赏到有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并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但这并不是要求在相声中去直接地说教,去生硬地对观众进行灌输,而是希望创作者能够把积极的思想内容,注入到作品的深层结构中,从而提高整个作品的文化品位,并通过精彩生动的演绎,让观众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愉悦。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这个道理。文艺作品的教化价值和娱乐价值,绝不是针锋相对、非此即彼的。真正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同时具备这些价值,并且把这些价值巧妙融合到一起的作品。难道相声只能用庸俗的笑料,才能换取观众一笑吗?难道不应该把更积极的主题,用更精湛的技艺表现出来吗?不具备娱乐功能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但只有娱乐功能的作品,同样不是好作品。

  相声作为一门重要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新时代相声艺术的创作者、表演者,应当更好地向前辈艺术大师们学习,要学习他们精湛的技巧,传承他们千锤百炼出的作品,更要学习、传承他们对人民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行业发展负责的精神。只有更明确地建立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更努力地提高作品的思想水平、更全面地完善作品的艺术表现,把不良的习气收一收,把低俗的笑料扔一扔,才能更长久地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让这门艺术更加蓬勃健康地发展下去。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