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

时间:2021年02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臧辰垚
0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

  北京颐和园文昌院中收藏有一只清乾隆御制诗文七佛钵,它曾经是乾隆的心爱之物,乾隆甚至为它赋诗一首,其由来也颇为传奇曲折。

  清乾隆青玉七佛钵的来历要从开元寺供奉“浮海石像”讲起。据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通玄寺(开元寺旧称)为吴大帝孙权夫人舍宅置。晋建兴二年(314年) ,于郡东南二百六十里沪渎口,渔人夜见海上亮光通天,第二天有两个神石浮上水面,大家都以为是水神!信士朱膺及东陵寺僧众将神石迎入郡中,到通玄寺前,数百人牵拽也挪不动,于是众人决定就把神石安放在通玄寺,此时再挪动神石,它就好像瞬间变轻一般,被众人请入宝殿。此后七日七夜如神明显灵,光照不绝。梁简文帝制《石佛碑》又称《浮海石像铭》 ,刻于像背。

  晚唐诗人皮日休(字袭美)在《开元寺佛钵诗》序中记载,神石安放好七年后,沪渎渔人又在沙滩上捡了一个石钵,带回家做容器存放荤腥后,见外壁有佛像显现。渔人觉得是浮海而来的佛像遗物,赶紧送到开元寺供奉。皮日休有感而发写下《开元寺佛钵诗》寄赠好友陆龟蒙,诗云:

  帝青石作绿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拘律树边斋散后,提罗花下洗来时。

  乳麋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从此共君新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

  陆龟蒙收到来信后,与皮日休唱和诗词,作《奉和袭美开元寺佛钵诗》,诗云:

  空王初受逞神功,四钵须臾现一重。持次想添香积饭,覆时应带步罗钟。

  光寒好照金毛鹿,响静堪降白耳龙。从此宝函香里见,不须西去诣灵峰。

  诗中引用乔达摩·悉达多参悟无上正等正觉,即无上的智慧及觉悟,立身成佛典故。悉达多放弃六年苦修,到尼连禅河洗去身上尘垢,接受了牧牛女乳糜供养后,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直至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立身成佛,从此称释迦牟尼。四大天王供养金钵奉其进食,被看淡五欲六尘的释迦牟尼拒绝,认为太过贵重。四大天王又供养了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磲钵,释迦牟尼认为都不合适,便以神通将四钵合一为青石佛钵,后将青石佛钵一直带在身边。因此,青石佛钵的诞生也就成为了释迦牟尼参悟无上正等正觉,立身成佛的象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苏州开元寺写下《开元寺咏古》,诗云:

  开元石像钵,云自海中浮。铭纪简文帝,序传皮日休。

  偈如演七佛,境即是三洲。拟上庋经阁,因之从远眸。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钵体外部细节图

  然而,乾隆见寺中佛钵为陶制,非青玉,是寺中僧众用陶充玉,博游人香客布施而已。其形制典雅,寓意深远,博得乾隆的喜爱,乾隆立即命工匠用伽楠木做了一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收复新疆,优质的和田玉料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入京城,其又命工匠打造青玉质七佛钵,安供在宫内佛堂。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制作于乾隆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钵内铭刻原文为:

  帝青石钵曰,休诗开元寺藏久,然疑。 (苏州开元寺佛钵见皮日休诗序云:帝青石作,丁丑南巡,索观则陶器,而非帝青石。盖时代变迁,焉知不出于寺僧作伪,向屡有诗辨讹。 )因以伽楠重肖刻佛号佛偈明镌题(开元佛钵非帝青石,而形制古雅。回跸后命良工选伽楠香,肖其制为之,上刻七佛号并佛偈。七佛者:第一毘婆尸佛、第二尸弃佛、第三毘舍浮佛、第四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迦叶佛、第七释迦牟尼佛。均一一镌题钵上。兹复以伽楠香不若玉之坚,因复刻此和阗玉钵,永为供奉,云)无号为空称号有,有空于佛胥弗取。乃今并偈各注明,此意与佛差别否。复因木脆玉实坚,图其坚乃琢和阗。岂弗愈去斯愈远,七佛无语笑展然。并刻乾隆丙午秋御题,“古稀天子”“犹日孜孜”印。

  玉钵外部浮雕一周七尊佛像及其偈语,第一毘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第二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第三毘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有,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第四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第五拘那含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第六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第七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据《长阿含经》载:七佛为过去庄严劫末的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与现在贤劫的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及释迦牟尼佛。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双手叠至膝上,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其背光为浅浮雕,佛像为高浮雕,雕刻巧妙地将挖脏去绺,确保佛像开脸无瑕,恰到好处地突出了纹饰的庄严感立体感。

  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慈禧太后为修建归政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御苑——颐和园,命造办处对清漪园残存陈设领取修理,从各处调拨及收集寿礼,充实颐和园陈设。据宣统八年(1916年)内务府清查《颐和园天字号陈设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后颐和园陈设,此时的清乾隆御题青玉七佛钵被安放于慈禧寝殿乐寿堂中。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钵体内部细节图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以青玉质地复刻了乾隆于开元寺中所见陶制七佛钵及肖其制而成的伽楠木七佛钵形制,使得皮日休诗中“帝青石”制七佛钵重现于世。因青玉七佛钵为此类七佛钵中制作年代较晚的一件,其内容较之前所做七佛钵内容更为详实。在原有伽楠木七佛钵形制之上,通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处进贡七佛唐卡画轴,使乾隆识得七佛,再通过章嘉国师的讲解深入了解七佛。自此,七佛钵上均刻七佛佛名及偈语。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钵内铭文对七佛钵的来历、佛名、佛偈及诗文均有记载,可见乾隆对七佛钵见解更加深刻。此钵制作之时,乾隆已75岁高龄。钵内刻“古稀天子”及“犹日孜孜”印,说明乾隆古稀之年仍对七佛钵不断深入考究,也正如乾隆《御制古稀说》中所言: “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 ”古稀之年仍犹日孜孜,日益勤勉不敢懈怠。青玉质七佛钵,是释迦牟尼佛参悟无上正等正觉,立身成佛的象征,较其他材质佛钵寓意更为深远,故颐和园所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是难得的清代皇家藏玉珍品。

(作者系颐和园文物组玉器保管员)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