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头雁归太行,唱一曲脱贫攻坚赞歌

时间:2021年01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越
0

头雁归太行,唱一曲脱贫攻坚赞歌

——评豫剧现代戏《大石岩》

豫剧《大石岩》剧照

  大型新创现代豫剧《大石岩》不久前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以鹤壁市淇县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由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创排演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金不换饰演主人公徐刚。全剧讲述了军转干部徐刚退休后响应淇县县委“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毅然回到家乡大石岩村发挥余热,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这样一部作品在当下可谓是正逢其时。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展示当前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正是文艺工作者们的时代责任。在近年众多脱贫攻坚题材的文艺作品中,豫剧《大石岩》选取当地真人真事,聚焦退休军转干部回乡扶贫的真实事迹,有其独有的价值。

  豫剧《大石岩》的可贵之处在于接地气、演真情,并不满足于宣传扶贫故事,而是能做到以情动人,生动质朴地演绎了家国情、乡梓情、兄弟情、夫妻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剧中扎实可信的人物设置生发出了种种动人真情。主人公徐刚承自现实原型,既有扶贫干部的共性,又有这一人物的特殊性。他是党员,也是军人,是响应号召的退休干部,也是回归山村的游子。当徐刚回归太行山下的家乡,踌躇满志又饱含深情,他有党员的忠诚信念、坚定理想,有军人的钢铁意志、战斗情怀,有老干部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也有大石岩儿女对故土和乡亲们的赤子深情。

  在主人公徐刚之外,该剧巧具匠心地设置了赵文轩这一复杂人物作为重要的剧情纽带,让戏剧冲突自然合理又具有张力。赵文轩是从没离开过大石岩的前任村长、赵家老家长,也是徐刚自幼相伴的好兄弟,他家还对徐刚有养育之恩。赵文轩热爱家乡,实干苦干,但又极爱面子,还有一点迷信思想。他觉得风头被徐刚抢去,以祖坟旁边修路惊动赵家祖宗为由,步步相逼,成为徐刚开展扶贫工作的最大阻力。

  但赵文轩这个人物的存在绝不仅仅是徐刚的对立面,他还是徐刚深重乡情的具象代表。在笔者看来,赵文轩代表的就是太行山脚下“沉睡千年的大石岩” 。他“立志建设咱家乡改容颜” ,可大石岩几十年不能改变的贫穷面貌让他以为“大石岩可是个烂泥滩” 。他那些重面子、信风水的落后思想大抵源于穷困的生活。这个形象有点像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曾经天真活泼、意气风发的少年变得世俗麻木,兄弟情谊也变得隔膜,令人叹惋。不同的是,赵文轩遇上了新时代,在国家扶贫政策下,他有机会改变现状,和乡亲们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因此,当他理解了徐刚的无私真情后,幡然醒悟,带领村里“七老团”协助徐刚工作,一起在十三座山上插党旗,激发全村脱贫攻坚的热情和斗志。

  第四场戏是最令全场观众感动的一场,徐刚大年夜冒雪去赵文轩家拜年、喝酒、谈心,充满普通百姓平凡生活的烟火气。谈话间二人追忆童年,种种细节催人泪下:“实难忘轩哥你驮我掏鸟蛋,我也曾拉轩哥跟我练打拳……” ,徐刚与赵文轩这种扯不开、打不散的兄弟情,令人感同身受,而这也正是徐刚对故乡大石岩铭心刻骨的感情的缩影。赵家妈妈对徐刚的哺育之恩,也是大石岩乡亲们对徐刚的恩情的代表。二人把酒谈心,徐刚一句发自肺腑的“是东家帮,西家喂,吃百家饭才把我抚养成人,这个恩我要是不报,我死不瞑目” ,感人至深,也让赵文轩和观众们明白了他回报家乡的深切之情,对他离开家人、不顾身体健康而回乡辛苦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徐刚与赵文轩的冲突与和解中,徐刚这一形象真正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头雁”回乡的真情令所有人动容。

  另一方面,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是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这部作品有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剧中唱念做舞俱全,文武冷热相济,展示了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实力。尤其第四场徐刚冒雪夜行和第五场村民们上山插党旗两段极为精彩的表演,巧妙运用戏曲传统身段,充分表现了徐刚的钢铁意志和大石岩人建设家乡的热血激情,演员繁重的身段、精湛的功底引来一片叫好。金不换、徐福先等演员在《大石岩》中也展示了富于韵味的动听唱腔,或激扬,或婉转,给观众们以美的享受。

  完成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也是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和院长金不换的重要尝试和探索。牛派艺术研究院多年来继承和发展豫剧牛派(牛得草)丑行表演艺术,深受豫剧观众的喜爱,有《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保留剧目,也创作了“芝麻官”系列新戏。而如何运用牛派独特的表演风格来演绎当代人物、如何结合传统戏曲表现手段来演绎当代生活,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金不换在塑造徐刚这一角色时,首先打破了行当束缚。他抛开熟悉的丑行表演的习惯,凭借自己相当扎实的老生功底,以气宇轩昂的扮相、高亢有力的唱腔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军人形象,在表演细节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徐刚退伍军人的特点。同时,他的表演贴近生活、朴实可亲,也化用了一定的传统豫剧的喜剧表演风格。在最令人喝彩的第四场里,徐刚至赵文轩家,不怕尴尬,与之玩笑打趣、喝酒谈天,以朴素真诚的交流互动化解矛盾,金不换的表演幽默松弛,极为生动,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将兄弟深情与扶贫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出彩的表演让观众们能记住徐刚这个人物,记住这场好戏。

  当然,豫剧《大石岩》也还有进一步打磨的空间。首先,可以进一步明确故事脉络和人物心理,在创作中做到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 。目前《大石岩》主线还不够明晰,剧中徐刚劝导赵青山回村工作、带领全村修路并化解矛盾、组织“七老团” 、上山插党旗、给大家讲话,各个事件像是孤立的,尤其第五场插党旗一段稍显突兀。但其实这些情节背后蕴含着共同的主题,即徐刚在第一场所说的“拔掉这思想上的穷根儿” 。笔者认为,可以在全剧情节中强化“扶贫先扶志”的主题,比如将修路受阻当作开展思想工作的起因、将山顶插党旗带动村民建设工程的积极性作为思想工作的高潮和成果,故事情节会更加顺畅和紧凑。另外,该剧可以有更多的喜剧化处理,从而更好地展现剧种特色、发挥演员优长。在《大石岩》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场,金不换返场演唱了几段经典牛派唱段,场面火爆。如果能依照演员优势,尝试像经典豫剧《朝阳沟》那样以轻喜剧风格演绎《大石岩》 ,在作品中融入观众喜爱的传统唱腔,或许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也更能体现地域特色。

  从最初的《头雁归来》到如今的《大石岩》 ,这部作品已几经修改,才有现在这样精彩的舞台呈现。豫剧《大石岩》的成功离不开金不换精彩的表演和他不断尝试探索的精神,希望主创团队能够继续用精品意识仔细打磨这部作品,在优秀豫剧现代戏的长廊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