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品读《洛神赋图》

时间:2020年09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纪清远
0

洛神赋图(宋摹局部)顾恺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创作原型,用绘画表现洛神凌波漫步而来和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情的作品;因“人神道殊” ,使彼此飘渺迷离的爱恋而不能得之,是中国美术史上首幅为文学作品而创作的绘画。

  在传统中国画中,横幅长卷的构图极为常见,特别是人物画情节通常分若干段来表现。此幅长卷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曹植在众侍从的簇拥下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因“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这种对现实的描绘,随着原文的层层推进开启了浪漫主义的想象。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曹植拉着车夫的手问:“你看见那艳丽的女子了吗? ”车夫表示并没有看到,说只是耳闻河洛之神是宓妃。此时曹植看见在水面上洛神含情脉脉凌波而来,在日照下,草木万物华美茂盛。洛神容光焕发,步履轻盈、衣带飘逸,美丽动人的洛神吸引了曹植。此处顾恺之利用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相融合的手法,创作出画面中人物与山川景物的奇妙关系。由于东晋时期的山水画尚不成熟,不像后来宋元山水画那么整体而完美,因此树与山石的画法均无成熟的处理,在这幅画中,近于概念化的山石树木显得自由自在,更增添了梦境的飘乎神奇。

  这部分画家根据《洛神赋》原文中对洛神美丽形象的叙述而展开,有趣的是,画家将原文“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中对时隐时现的描述,以意识流的手法画出几位洛神在画面的不同位置、角度出现,时而山间、时而空中、时而水面,时而且行且戏、轻盈欲举的邀游,时而在水边挽袖伸出手。这样的表现方式调动了扑朔迷离的自由想象空间和不拘泥于表现实景的浪漫主义手法。曹植告诉车夫,洛神其形翩若惊鸿,体态婉若游龙,婉转轻盈。无论远望或近观,洛神灼若芙蓉之绝色。“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可见曹植对她的迷恋程度,于是“托微波而通辞”“解玉佩以要之” 。洛神的若隐若现,则表现出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理。顾恺之按照原文内容,把这一段精心予以描绘,把曹植与洛神的相见、相爱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表现。

  第二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不得不含泪离别时情景。画家着重描绘洛神离去时场面宏大的阵容:六龙驾着云车,神话中会飞的文鱼飞腾在车乘周围护送,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此时也有异兽围绕在云车前后周围护卫,云车似飞驰在空中。曹植在众随从的搀扶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一面怨相见晚矣,一面恨人神之分,终不能在一起,心中无限怅惘。此时洛神在云车中也不住地回望岸上的曹植,眼神同样流露出不舍与依恋。这一段具有更强烈的神话氛围。

  第三部分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看到洛神忽不知去处,“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哀叹“悼良会之永绝兮” ,痛惜这样的美好永不再有,“恨人神之道殊”而不能如愿的惆怅心情。洛神离去之后,曹植乘轻舟逆流而上,怀着对洛神的深深思恋,在渡河的楼船内凝目远视,逆流而上,欲追赶云车,渴望再次见到洛神,但早已不见其身影,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使之彻夜难眠。曹植在洛水岸边等到天明,只好驱车上路,他不断地回首张望,最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揽騑辔以抗策,恨盘桓而不能去” 。

  结合《洛神赋》来看《洛神赋图》 ,顾恺之在创作中展示了人神结合、现实故事与浪漫手法的结合,通过人物的重复出现营造出飘渺迷离的氛围,随想随画,不拘泥于现实的视觉。所画人物神态与情节关系贴切、造型精准、表情生动,流畅的线条富有节奏和韵律。与原文辞采华美的风格相统一,设色绚丽而不俗艳,既有变化又有统一谐调。作为长卷构图, 《洛神赋图》注意情节的分布,互有穿插、交替;营造了疏密、虚实关系,取舍恰当以及主体的明确突出,这些都是必备的审美原则。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最高的绘画水平。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