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传承发展地方戏曲,亟需更多创新之举

时间:2020年05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编者按: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之需,也是人民的需要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需要。做好戏曲传承发展和振兴工作,离不开众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地方戏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地方戏曲,沈铁梅、李树建、陈澄、曾小敏4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总结各自的艺术实践与深入调研思考,在畅通戏曲“云端”传播、加大扶持力度、引入企业参与、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纷纷提出建议。

加强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 

沈铁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先后创作推出了川剧《江姐》、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等优秀地方戏曲作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地方戏曲仍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存在“高峰”作品不多、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等现实困难和问题,抢救、保护地方戏曲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为进一步抓好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地方戏曲剧目创作和传统戏挖掘整理工作的指导。建议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开展的地方戏曲重点剧目创作、优秀传统戏挖掘整理工作的指导力度,帮助各地深入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地方戏曲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地方戏曲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加大对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工作的经费扶持力度。建议国家艺术基金对各地申报的优秀地方戏曲大型剧目和作品创作项目、地方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项目、地方戏曲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也对各地申报的优秀地方戏曲创作项目给予适当资金倾斜,扶持各地创作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地方戏曲艺术作品。

  三、加强地方戏曲创作演出后继人才培养。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戏曲创作演出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优秀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力度。组织有关高校或高职院校定期举办地方戏曲编剧、导演、表演、作曲、舞美等专业戏曲人才培训班,为地方戏曲院团培养后备人才;坚持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名家传曲——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扶持地方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家、音乐名家、非遗传承人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青年戏曲人才。

  四、重视引导和培育地方戏曲演出市场。戏曲在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等冲击下,宣传曝光率减少、营销策划老套单一,戏曲观众减少,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而戏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观众对其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支持。建议加大戏曲教育、宣传力度,推行传统文化保护“三个一”活动:一周一小时,由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周讲、演、谈、听戏曲一小时;一月一堂课,开展学生戏曲培养计划,每所学校每月一场公开课;一年一观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每年至少公开观看一场戏曲演出。同时,建议指导各地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争取对参与地方戏曲演出策划和营销的市场主体给予经费补贴和政策支持,并争取财政支持,减免地方戏曲从业者的个人所得税和地方戏曲行业企业增值税,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打通传统戏曲走向市场的渠道,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和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为戏曲发展和戏曲观众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五、广泛搭建地方戏曲交流展示平台。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坚持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曲会演等全国性重要展演活动,搭建地方戏曲的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各地方戏曲院团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提高,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工作,扩大地方戏曲的观演群体,特别是加大对年轻观众的培养力度。同时,建议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安排更多的优秀地方戏曲院团参与对外交流展演活动,并明确各地方戏曲剧种规范、准确的对外翻译表述方式,切实加大地方戏曲艺术的对外展示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变“人才流失”为“人才流动”,为戏曲发展留住人才 

李树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近些年,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剧种、剧团大量衰减;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出减少,吸引不了观众,而且在城市演出市场锐减,只能退守农村市场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人才始终都是制约戏曲发展的关键。

  当前,全国艺术院校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培养、输出大量专业艺术人才,一些院团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或者留不住优秀的人才而苦恼。大量的人才流向了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但这些发达城市却面临专业人才饱和的情况,一些人退而求其次便从事了其他行业。与此同时,许多基层戏曲院团成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一些基层院团负责人经常抱怨说,好不容易培养个“角儿”,却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另攀“高枝”了。

  河南豫剧院作为河南省直院团,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多年来提供了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让那些热爱戏曲事业的人安心投入创作、排练,留住了大量人才。但人才相对过于集中,也面临着许多优秀演员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多年不能排演新戏、原创大戏的情况。针对这一现实,我们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让省团的优秀人才到基层或者省外的豫剧院团挂职锻炼,同时提升基层和省外院团的名气,通过原创剧目角逐国家级大奖,吸引新老观众,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从而救活一个团。

  比如,2011年,河南豫剧院选派优秀青年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第一批豫剧本科毕业生刘雯卉到河南济源市豫剧团挂职锻炼,排演了原创剧目《王屋山的女人》,该剧先后荣获2012年河南省首届黄河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和2013年第26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重振济源市豫剧团声威,并摘得2014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刘雯卉个人也先后荣获济源市首届十大青年领军人物、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和第六届河南省直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再如,2016年,我们选派优秀青年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徐俊霞到西安市豫剧团挂职担任副团长。西安市豫剧团的前身为狮吼剧社,1934年成立至今,从开封出发一路向西到达西安。时任该团团长的赵鹏说,“我们团已经到了生死边缘,我们需要咱豫剧院帮我们打造一个原创剧目,成了,就是一部戏救活一个团;不成,那这个团就不一定能存在了。”我当时特别感慨,经河南豫剧院研究后,派出徐俊霞到西安,参与演出大型原创豫剧《秦豫情》,陕西和河南两地戏剧人才的融合,也充分体现出“秦豫情”。徐俊霞到西安后,据剧团人讲,每天清晨早早到达排练厅,一个唱腔、一个动作,不厌其烦地琢磨、练习;每天夜幕降临了,她还沉浸在人物塑造中如痴如醉,一个月瘦了十斤!自2016年首演以来,《秦豫情》三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先后在西安、北京、郑州、广州、深圳、济南、杭州等20多个城市演出130余场,观众达十万人次。《秦豫情》和徐俊霞本人也获誉无数,真正演绎了“一部戏救活一个团”的生动故事。

  这两个例子,是河南豫剧院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出的有益尝试。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全国豫剧院团长会议和相关的培训活动,促进全国性豫剧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但如何真正实现人才的定制化培养,把“人才流失”转变成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交流,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为此,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院团、学校合作,豫剧院团优秀演员到艺术院校挂职,定制培养解决戏曲人才结构失衡难题。院团与艺术院校深度合作,招生与收徒对应,教学与演出相融,出师与就业同步。针对院团需求,招行当、定流派、选师承。按照艺术创作规律实行“演学结合”,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深化院团演出实践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打通“课堂”与“舞台”的“最后一公里”。

  二、建立和完善一线城市和基层院团的“双向交流”机制。要通过建立一线城市艺术院团和基层院团的合作关系,通过“双向交流”机制,让基层戏曲院团的拔尖人才到一线城市艺术院团挂职锻炼,学习一线城市和省直院团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名师名家的表演技巧,特别是院团的管理经验。一线城市的优秀戏曲演员到基层院团挂职锻炼,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同时,建立专门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引进优秀戏曲专业人员的通道,合理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戏曲人才。

  三、建立专门机制,鼓励戏曲大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挂职。建立名家名角工作室,传艺、传德,传戏育人,传承戏曲精髓,从大学校园培养未来的文艺创新人才,培育未来的文艺消费潜在市场。

  四、鼓励一线城市优秀演员和艺术院校专业教师赴基层挂职锻炼,扶持培育壮大基层文艺队伍,更好地规范和培育基层文化市场。着眼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促进农村演出市场健康繁荣和文化队伍壮大,让一线城市的戏曲人才深入基层,到农村、企业、重点工程一线去挂职锻炼,在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同时,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把返乡大中专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中来,带好基层文化队伍,搞好基层文化活动,夯实基层文化阵地。

  五、建立戏曲人才定向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挂职锻炼工作机制。党和政府近年来力推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加强普通中小学生的戏曲通识教育,是戏曲文化在当下甚至今后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对许多中小学校而言,要想把“戏曲进校园”这出戏唱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性和持久性的教师资源。建议有关部门,建立戏曲人才定向到中小学校挂职锻炼的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走进中小学校,帮助他们编写可行性强的戏曲专业教材、编制有针对性的戏曲专业课程,真正把戏曲进校园这一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

传统戏曲应向“云端”直播拓展,增强观众参与感获得感 

陈澄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剧协副主席

  岁末年初,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很多行业的运行轨迹。为应对复杂的抗疫形势,不少原本在现场开展的工作和活动,都被转换成“云端”模式,“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尤为重要的形式:日常生活用品中“网购”的占比变得更大;很多中小学教师从“三尺讲台”转型为“直播网红” ;传统戏曲“云剧场”“云直播”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应该说,众多文艺院团、文艺名家纷纷加入“云端”直播,不仅体现了非常时期传统戏曲精品涵养心灵治愈抚慰的社会功能,文艺名家的情怀担当、与时俱进还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戏剧”所带来的各种现实可能性。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戏曲“云端”直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笔者在完成30多场戏曲直播后,也就当下文艺特别是网络文艺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平台展示的全面性。“云端”直播的形式,为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平台,本身就自带流量,深受众多新生代群体的喜爱。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感受演员舞台上的光华四射的独特魅力,还能了解到演员幕后的辛劳和执着,对戏曲和演员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演员也可以通过直播,与大家分享从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让观众更有可能去走近、了解演员。

  参与互动的全民性。由于直播平台具有全民参与的特质,在直播平台上,戏曲演员可以走出以往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通过直播与观众进行高效互动。在互动中,很多观众可以近距离地与平时难得一见的戏曲名家交流,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将会更好地促进演员与观众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演员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还能充分了解观众的真实需求,更好地激发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

  传播辐射的广泛性。长期以来,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都打上了非常明显的地方文化烙印,观众群体相对单一,传播途径较为狭窄。而直播借助大数据“云”平台信息技术的支撑,给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迅速广泛传播插上了翅膀。喜爱戏曲的观众可以通过“云端”领略到不同地区、不同剧种戏曲名家的风采,这既拓宽了广大戏迷的眼界,又为艺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笔者所从事的淮剧为例,该剧种主要流传地区为江淮地区和上海等地,通过众多淮剧名家的不懈努力,借助“云端”的力量,如今的淮剧已经完全打破了地域和距离的壁垒,在浙江、安徽甚至陕西等地,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观众群体。

  艺术交流的跨界性。就艺术规律而言,地方戏曲尽管侧身一隅,但是和周边的姊妹剧种,甚至很多主流剧种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任何一位戏曲演员甚至是戏曲名家,也都有学习、借鉴姊妹剧种的必要。众多名家借助直播平台实现剧种、区域、院团之间的交流互动,开展跨剧种、跨界的学习交流,强强联手,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升,既开阔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更是给广大青年演员创造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受众群体的回流性。“云端”直播助力传统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云端”直播可以完全代替舞台表演。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表演,对于观众而言,演员只有在舞台上的表演,才能让“赏戏”行为具备“仪式感”;对于演员而言,舞台才是他们的“一亩三分地”,才是自己真正的艺术土壤,演员离开舞台就是舍本逐末,就是“失守”。因此,演员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在“云端”直播中的“粉丝”引流到舞台上,让他们因为网络直播喜欢上戏曲,同时又因为戏曲走进剧院,这才是每个“网红”演员的职责所在。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在形形色色的网络直播中,每一个守“艺”人,都应该以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做一股“清流”。笔者谨向广大戏曲同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传播正能量。网络直播的低门槛,让很多“草根”成为网红的同时,也出现很多引起争议的现象。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无论如何都要提高站位,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坚决抵制“三俗” ,抵制诱惑,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作品的艺术水平,让直播的作品有温度、有质感、有希望,传递信心,传播正能量。

  二、拓展互联网思维。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著名演员何冰激情朗诵的《后浪》引起强烈反响。“互联网+”发展势头如此强劲,我们如果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将错失发展先机,最终失去观众和市场。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互联网思维,积极参与其中,以足够开阔的视野去“逐浪”,才永远是那奔涌前进、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后浪”。

  三、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直播不同于舞台演出,看起来缺少舞美灯光的陪衬、缺少现场观众的关注和掌声、缺少舞台表演的氛围,似乎可以随便一点,殊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也适用于直播,直播对于演员的要求甚至更高。一场直播下来将近3个小时,其工作量相当于3台大戏。在这3个小时中,演员有唱有演有说,既要运嗓又要展现身段,还要体现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文学、文化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每一位演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文学文艺素养,多学习戏剧知识,多做案头准备工作,搜集、梳理好素材,这样才能在直播中既维护好自身形象,又让众多观众有所受益。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致力于非遗传承,现在又勇敢“触网”,率先走到直播平台的戏曲工作者,笔者也想借此机会表达一点期待: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传统戏曲的激励扶持力度,传统戏曲焕发了勃勃生机,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期待国家文艺、文化主管部门继续加大顶层设计,积极有效宣传,致力于平台搭建,关注扶持传统戏曲的“云端”工程,让更多的传统戏曲、戏曲工作者借力“云端”平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鼓励企业参与地方戏曲振兴工程 

曾小敏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

  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戏曲面临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等困境,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迫在眉睫。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社会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

  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为了科学推进地方戏曲振兴,大力推进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和传承方式的创新,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完善表彰、奖励、资助等政策,需要实施“戏曲+”战略,促进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单位与科技、互联网、旅游等企业深度融合,培育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成果应用于地方戏曲剧种的内容生产与宣传传播。

  企业以捐赠或资助方式自觉参与到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工作中来,这种方式不仅是社会福利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日益成为现阶段乃至未来全球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常态完整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减免政策给社会公益捐赠事业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不仅配合了政府职能的良性实现、尽量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而且还为社会公益资源的拓展开辟了广阔而有效的空间。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实体,它与社会仍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没有、并且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当社会在期待企业发挥其经济功能以外的社会功能、对公共产品和社会公共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时,企业也希望通过投入公益来实现其社会责任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对公益捐赠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无疑会对企业的公益捐赠带来积极影响,因为至少从经济能力上能对正常纳税的企业有所帮助,使它们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取得捐赠公益的社会效益。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经济并存的实际情况,体现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并规范企业的公益捐赠行为,政府自1991年起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规范企业的捐赠和受赠行为,从法律上确立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企业公益捐赠事业健康发展。

  但目前,国内并无针对企业参与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的捐赠性质的减免税费政策,只有针对体育类的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4 ] 46号)就有明确规定,企业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享有免税减税等优惠,文化体育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助力自身发展。

  为此,建议国家税收等相关部门参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企业参与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的税收、融资扶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来,为地方戏曲剧种可持续保护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一、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以及众筹模式等多形式,参与扶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良好环境,发挥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

  二、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企业参与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情况减免参与地方戏曲剧种保护项目的企业及相关行业17%的增值税。

  三、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地方戏曲剧种保护的融资优惠政策。放宽参与地方戏曲剧种保护项目的企业的信贷质押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

  四、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参与地方戏曲剧种保护项目的企业给予荣誉奖励。通过政府代表社会对企业捐助的社会意义之肯定,体现企业做“社会公民”的公益意识,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为地方戏曲吹来一股慈善关爱的清新之风。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