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平淡天真,自在逍遥

时间:2020年03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曾茜
0

在水一方 曾茜

  我向往那种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向往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恬趣。我曾在游圆明园时无意中看到一群黑天鹅,它们从芦苇丛中探出身子,在水里嬉戏觅食。随后,其中几只又优雅从容地游向湖中央,这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不由得想到了《诗经》里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看着这群可爱从容的天鹅心里实在喜欢。当我试图细细观察时,它们已快乐地游走了。对于在岸边的追寻者而言,真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是便有了创作的念头,希望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

  在绘画创作中,最难表达的是“平淡天真”之美。所谓的平淡天真,一方面是指描绘对象的朴实、亲切、平易近人,另一方面,则是描绘手法的单纯、情感的真实与恰当的表达。

  我所理解的“逍遥”是无处不在的人生态度,一种空灵的意境。随心所欲不逾矩,乃是生命的通达,是适应自然自由自在。这让我反复想起当初遇见的那群游于湖中的黑天鹅。几次去看它们,它们时而在埋头专注地觅食,累了便在湖中央芦苇丛中安静地打盹,时而欢快地向游人展示自己优雅与活泼矫健集于一身的骄傲。有一次运气好,我碰见一只黑天鹅上岸,它扑棱着翅膀向饲养员索要食物,面对岸上一群围观群众更是骄傲地展示自己优雅美妙的身姿,见饲养员离开,才缓缓优雅地游向水中央,给正在筑巢等待孵化天鹅宝宝的母天鹅喂食物……人们常说只羡鸳鸯不羡仙,其实天鹅对伴侣的忠诚比鸳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述几点,是我在创作中追求的,通过日常生活的寻常际遇,能够更深层次地去体现对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创作有别于写生与临摹,其核心是画家创造力的展现。而临摹是学中国画的基础。向经典学习可以让我们在求学阶段少走弯路。而写生则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让我们通过接触加深直观感受。只有通过写生才不至于画得太过生硬如“死物” 。这些都是创作的基础。创作是结合临摹与写生再现画家内心。唐朝名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因而创作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

  对于初学者而言,常常不知该如何创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他们总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企图通过新鲜的材料、别具一格的构图、大胆前卫的思维来表现,让观者记住自己……但“奇中求奇并不可贵,可贵的在于平中求奇” ,凭空想象的永远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来得生动,打动人心。

  在传统的画论中,反复提及的除了“六法”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顾恺之的“迁想妙得” 。当前许多人把“迁想”理解为一个词,其解释类同于联想。但是在我的理解里,“迁”“想”是两个过程。首先是“迁”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植入对象中。其次是“想” ,是思考。这是深思熟虑、九朽一罢的思考。由此就不仅仅是事物间的联想,更多的是物我两忘,其中既包含画面的经营,亦包括了意境的酝酿与创造。只有通过了“迁”与“想” ,才会生智慧、“达彼岸” ,才会做到胸有成竹的“得” 。这其中,便是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也是生活与学养的互相滋养。基于上述种种,我更坚定了自己画黑天鹅的想法。

  《在水一方》画的是生活中的常态。我向往黑天鹅的生活态度,也喜欢它们优雅自然毫不吝惜展示自己美的自信。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总结。创作是从构思立意到实践的过程。创作就是实践。创作起初,为了更好地了解黑天鹅的结构与生长,我多次去观察写生。只有烂熟于心才能随心所欲。因而意在笔前,胸有成竹。在创作中,我曾经尝试过多种不同材质的纸,有生宣、皮纸、麻纸、半生熟纸等等。尝试不同纸不同效果后我参考了宋元明古画,结合了工笔的精微与写意的泼墨点染,最终选择了半生熟纸。从选纸就历经好几次试验与更换。这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也让我了解了更多纸的特性。

  画面中的几只黑天鹅,从大小到正侧,或完整或半露,都是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推敲。我画了十余种天鹅的不同姿态在画稿中摆放,最终确定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画面。即画面安静的一群大小天鹅中,出现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构成重复与特异的对比关系,即在反复出现的形象当中凸显出一个例外。

  其实这样的画面处理在现代艺术中举不胜举。但我想,运用这种手法还是跟个人的情感有关。传统花鸟画发展到了明清阶段,已经愈臻完善。在文人画思想的观照下,花鸟画大多是追求静谧,彰显出世的老庄思想。对于我而言,需要的不是故作老成,而是鲜活的、激情充沛的表达。我想,这是艺术的活力所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自我肯定到否定到最终确认,也让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与创作。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