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记“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

时间:2019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宫剑南
0

立于诗性的平淡

——记“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

照镜子(纸本) 熊秉明 中国美术馆藏

行走的鲁迅(铜) 熊秉明 中国美术馆藏

  哲学与艺术,一个需要解释分析,一个需要以形象展示。如果哲学是“枯燥”的,那么艺术便是“生动”的;但在熊秉明的艺术世界里,这两者却得到了协调。作为20世纪的艺术家,熊秉明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修养于一身,在旅居法国的50年间,无论是体悟人生哲学或是从事艺术创作,都贯穿东西,融合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在他的各类作品里,既有“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的协调,也有“献给你,原样的璞”那份对万物的尊重和赞美,还有“我回来,回到真真实实的母土”的质朴故乡情。至于“远行”法国或许只是距离的延展,而流淌在熊秉明骨子里的诗性却在他的心念中一刻也未曾消失。

  11月23日至12月15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呈现百余件熊秉明的雕塑、书法、版画、油画、素描等门类作品和相关文献,它们均来自熊秉明家属和杨振宁夫妇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馆藏。这些作品为研究、学习熊秉明艺术提供了范本,也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册又添辉煌篇章。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向熊秉明夫人陆丙安颁发捐赠证书。

  一颗种子

  1922年,熊秉明在南京出生。他在1944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又于1947年赶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哲学系攻读美学。一年后,熊秉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工作。从1962年起,他受聘于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的同时开授书法课。

  作为致力于中西方融合的艺术家,熊秉明始终把自己当成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他从去法国留学到毕业后留在巴黎,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做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在西方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当他长成参天大树后,又结了更多的种子,这些新的种子有的撒在了法国。但要想获得认同并不容易,需要灵魂深处共同的文化背景,熊秉明要做的是一个生命的试验。”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如果说在法国是熊秉明的第一个生命周期,那么他的第二个生命周期便是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回祖国大地,此时这些种子已经和在西方时的不一样了。“当年他带着孔子、老子和从西南联大哲学系获得的哲学思想,和从六朝石刻那里获得的对古代艺术的认识与西方文化相遇,产生了新的对话语境。”吴为山说。因此,熊秉明看毕加索、看法兰西大教堂、看佛像都是“美在其中,神在其上”的,就像邵大箴评价:“他理解和接受的西方文化是经过他的中国心灵过滤了的,染上了中国色彩。”因此,无论在他的雕塑、书法里,或是在他的中国画、油画、素描里,含蓄、蕴藉、空灵,这三种类型的美始终萦绕其中。他深谙“吞吐深浅、欲露还藏、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的道理”,作品令人过目难忘。

  一部“大书”

  曾有人对熊秉明说,“如果你是一把米,养这么多鸡,怎么养得好?”意在劝他做好一件事情。但熊秉明就是一位通才式人物,尽管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呈现出少有的丰富性。展出的书法《无息》《道德经》选句、雕塑《线条鹤》《回首牛》、绘画《虽然是月圆的夜》《穿绿衣服的女人》《荡秋千》《照镜子》……不同门类之间以特定的因素串联,遥相呼应。就像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所说:“熊秉明一出手,每一件作品就会非常地道,做传统地道,做现代也地道。这是不常见的。”

  他带着美学的思想进入雕塑实践,同时贯穿进书法的精神,在理想过渡到现实之间寻求造型表达,把立于诗性的表达汇成一种平淡。在他的雕塑作品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四维之物被他用简练的形塑、线条、块面凝结在一起,并在其中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思。展出的《归途》《线形猫》等抽象线条雕塑,便是他结合草书和雕塑的探索。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认为:“熊秉明把书法与雕塑贯穿起来,他的雕塑线条不仅仅是抽象,还有雕塑的质感语言,这就有相当难度。”据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曹春生回忆:“1995年我在巴黎考察时曾拜访过熊秉明,他特别谈到要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那里有无限的宝藏。”所以熊秉明的雕塑还体现出形神兼备的特点。比如他塑造的《鲁迅头像》,手法与以往见到的完全不同,这里面有他对鲁迅的理解,也有他多年研究抽象与具象怎样结合、让人易懂的技法,令人眼前一亮。

  此外,在书法领域,熊秉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中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颖的观点诠释书法,把书法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他的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在国内书法界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里程碑之作。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大书”,让人翻不尽。

  很多人在回忆起熊秉明的时候,大都觉得与他很亲近。邱振中回忆:“熊秉明曾对我说,‘和你谈话我觉得我只有20多岁’。然而他比我大20多岁,但他一直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能性,还有很多想做的工作……”

  正如熊秉明在书法《静夜思 变调序》里所写:“大诗人的小诗,从椽笔的豪端落出来,像一滴偶然,不能再小的小诗。”正如他的作品,即便是再细小的情感片断,却能够在心念中构成一首完整的生活之诗。无论是快乐的、冥想的、失败的、恐惧的、优美的、平常的、漫不经心的,都被他寄托在一言、一形中,它们静静地待在一处,充满在熊秉明的生命感受中,也浸润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