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顶级技术能否满足观众期待?

时间:2019年07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夏立夫
0

迪士尼重拍经典动画《狮子王》——

顶级技术能否满足观众期待?

电影《狮子王》(2019)剧照

  《狮子王》(2019)的制作在软件与硬件上均代表着目前世界的顶尖水准,也是电影制作技术的一次革新。这种制作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虚拟场景的素材库形成一定规模之时,极有可能成为主流的电影制作方式。电影创作将不再依托于实体,而是以完全虚拟的视觉景观,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达成想象与具象的实时转换。这也必然改变电影的制作流程与剧组人员的分工,乃至电影的呈现方式。传统的矩形屏幕已无法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要求,毕竟相比“看”电影,观众可能更期待“走进”一部电影。

  《狮子王》(2019)上映以来,口碑呈现两极化,这种现象引出的问题是,在视效技术不断“突破”现实边界的今天,运用虚拟现实的数字技术翻拍经典剧作能否承载当下观众的观影诉求,能否引发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效应,以及本片采用的虚拟制作技术,对未来电影的创作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恰恰是本片值得思考的问题。实际上,迪士尼公司在动画电影改编真人电影的进程中,始终秉持着对原二维动画版的“尊重”。新版《狮子王》的预告片中,运用视效技术对经典画面的重现,已然挑明影片的卖点集中于视效与情怀。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在《阿凡达》之后,大银幕与顶尖视效技术的搭配,成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这部新版《狮子王》给予观众的“惊喜”,也主要来自于VR(虚拟现实)与CG(电脑视效)两种技术结合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导演乔恩·费儒提道,《狮子王》的虚拟场景基本上是一个“多人电影制作游戏”,“我们用游戏引擎Unity创作动画。我们首先创建所有的组件,然后用VR(设备)进入场景中。”也即是说,主创人员借助于VR技术对已数字化场景和角色进行交互,在数字环境内模拟传统的摄影方法来完成电影镜头拍摄制作。这种技术相较于实景拍摄,取景及运镜更加方便,虚拟场景不受限于时间、天气等因素,也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在《奇幻森林》(2016)以及预计年底上映的《星球大战》真人剧集《曼达洛人》中,均使用了游戏引擎用以虚拟场景的制作。而且,据悉《狮子王》的虚拟场景已实现VR实时拍摄预览,这项技术已经具备了取代实景拍摄的潜质。其实,几年前VR和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兴起,许多游戏引擎公司已开始针对影视制作方面进行技术研发。但是,画面品质若想达到影视级的实时渲染技术,对计算能力、功耗能力的要求过高,受到了硬件发展的限制。可以说,《狮子王》(2019)的制作在软件与硬件上均代表着目前世界的顶尖水准,也是电影制作技术的一次革新。这种制作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虚拟场景的素材库形成一定规模之时,极有可能成为主流的电影制作方式。电影创作将不再依托于实体,而是以完全虚拟的视觉景观,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达成想象与具象的实时转换。这也必然改变电影的制作流程与剧组人员的分工,乃至电影的呈现方式。传统的矩形屏幕已无法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要求,毕竟相比“看”电影,观众可能更期待“走进”一部电影。

  从观众体验层面,虚拟现实技术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空间深度形塑的立体感甚至超出了实景拍摄的效果,拉近了电影虚幻世界与真实的距离。配合CG制作的栩栩如生的动物,只有一个实景镜头的《狮子王》,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然而,正是由于追求“真实”,动画版中动物角色的拟人化特征在新版中被削弱。因此,看似《狮子王》是对原版的高度还原,其实电影的基调已然改变,其角色塑造在动画版中更偏向于“人”,在新版中却更偏向于“动物”。

  坐拥无数经典IP的迪士尼,在改编真人电影方面一直持有相对“保守”的态度。《爱丽丝漫游仙境》(2010)、《美女与野兽》(2017)、《阿拉丁》(2019)以及《狮子王》(2019)等影片,其故事主线与动画版并无太大差别,且延续了动画版的音乐剧特征。创作者巧妙地运用音乐的节奏感与感染力辅助叙事,同时这种音乐剧的形式,也将诸多影像画面组成一个个独立的事件。比如在《狮子王》中,《生生不息》对于主题的渲染及升华;《哈库呐·玛塔塔》用欢快的节奏概括辛巴的成长过程;《今夜你是否感受到爱》刻画辛巴与娜娜彼此内心的爱慕之情等等。然而,这种顶级视听盛宴搭配经典故事的模式,却使迪士尼的改编真人电影一直难以保持良好的口碑,斩获的奖项也均是音乐与视觉特效方向,包括在欧美票房大获成功的《美女与野兽》(2017),评价同样呈现两极分化。其实,经典作品重新搬上银幕,无疑是对目标受众集体记忆的一次激活与重构,从而生产新的记忆和价值。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的视觉奇观,刷新了原作的表达形式,代表着翻拍作品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翻拍经典难免受限于原有的故事框架及意义建构。叙述一个“完全重复的故事”,在观众内在的情感体验层面,往往无法达到原作的效果,或者说叙事进程中“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已然被消解,进而无法满足观众基于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某种期待。因此,原版与新版必然产生不同方向的情感体验,电影的口碑自然因个人期待的差异而分化。

  采用新技术的呈现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重新诠释,必然涉及电影的商业属性,毕竟需要依靠商业运作来负担研发新技术的成本开销,并且,经典作品的票房号召力为项目启动提供了一定保障。尤其是对于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迪士尼而言,对经典IP的维护,亦是在维护其整体的商业地位。因此,电影最大限度保留了原版动画的剧情,亦是保护经典IP的一种商业策略。

  然而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观众更容易关注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性。此时视觉特效作为新元素的作用开始显现,通过新的表达形式,完成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基于经典作品想象的深层交流。正因如此,翻拍尺度的掌控,也即是重复故事之中的差异,往往决定了翻拍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这些新元素的注入,能否拉近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是决定经典作品的成功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

(编辑:詹乃德)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