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拍电影的初心是喜欢,放下焦躁和名利心

时间:2018年09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0
  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蔡尚君、郑大圣、董越、李睿珺、卫铁论道青年导演群体——
  拍电影的初心是喜欢,放下焦躁和名利心 
  
  电影《路过未来》剧照
  自2010年票房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中国电影产业增速不减:2016年达到455亿元,成为继北美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7年银幕总数超越北美,成为全球银幕数量最多的电影市场;2018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票房超过200亿元,终结了多年来北美电影市场一直雄霸全球的局势。
  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青年导演群体一直是最令人惊艳的一抹亮色——近年来,从《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前任攻略3》这样的卖座影片到《路边野餐》《八月》《北方一片苍茫》《路过未来》这样的文艺佳作,青年导演执导的一系列影片不仅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更为中国电影的类型拓展和风格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日前举办的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蔡尚君、郑大圣、董越、李睿珺、卫铁等导演就当下电影市场环境、青年导演创作、市场与艺术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限制不是羁绊,毫无限制才是不负责任
  对于当下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得主、电影《人山人海》导演蔡尚君并不盲目乐观:“票房是连年增长,但纵观近两年来真正有分量的优质电影,还是凤毛麟角。”他表示,电影并不仅以票房论英雄,“在百余年的电影历史长河中,人们往往不会因为票房的数字而记住一部电影,观众铭记的永远是那些伟大的作品和作者。”
  面对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状况,蔡尚君直言个体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导演必须要“保持警醒”。“一部好电影,应该是在水落石出之后还能留下其他东西,要有美学和哲学层面的思考。”蔡尚君说,“作为青年导演,应当保持文化与观点的多元化和独立性,不管外部的市场怎么变化,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还是你所要表达的东西。”
  蔡尚君执导的电影作品并不多,但无论处女作《红色康拜因》还是第二部作品《人山人海》,都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颇有斩获。学戏剧出身的他认为,电影一定要与创作者的生活、内心世界发生关系。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介入电影市场本身并没有坏处,反而为青年导演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遇:“电影创作其实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在资本狂欢的时候,一个导演如何能够跟它形成一种更好的交互关系,而不是单纯地被它所左右,是最需要创作者智慧的。”
  蔡尚君提出的创作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令电影《村戏》导演郑大圣感同身受。现如今,很多青年导演都会向郑大圣抱怨,认为那些来自各方面的限制,令自己被束缚了手脚,完全无法展现艺术才华。但在郑大圣看来,这些限制对于一位青年导演而言,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导演应该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些限制。”创作过大量极具探索精神影片的郑大圣坦言,自己并不在乎资金来自什么背景、也不会因为审查的条条框框而感到烦心,“因为只要精神是独立的、思想是自由的,我就能让艺术的花朵绽放出来。”
  郑大圣直言,如果一个导演想纯粹地表达完全个人化的观点,那么不如用手机拍摄一部电影,让它在私人的朋友圈里流传。“一部电影作品只要进入公共放映空间,就必须要有限制,因为没有限制的作品,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郑大圣说,“我们应该做的,是在限制中寻找更高级的表达方式、在限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从而让作品能被更多的观众更好地接受。”
  “故乡”和“行走”是创作的两大“法宝”
  去年冬天,导演董越在北京当代Moma影院放映完自己的电影《暴雪将至》后,一个女孩找到了他,并以局促不安的语气对他说,自己是刚刚从美国一所大学毕业的电影专业学生,回国不久的她想知道,在中国如何才能尽快找到资金、成为导演。看着女孩不安而焦躁的双眼,董越十分理解她急切进入电影行业的心情,却无法回答她的问题。“如果我是制片人,只凭她这焦躁的眼神,就不会选择同她合作。”董越表示,“试想,怀着这样浮躁的心态,又如何能够在电影中冷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关于如今想从事电影工作的年轻人,董越还分享了另一个故事。在拍摄《暴雪将至》时,一个从香港一所大学毕业的女孩前来应聘助理,她当时在为一档娱乐综艺节目工作,希望转行参与电影制作,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董越出了一个题目,让她通过邮件的形式回答。第一次收到邮件时,董越发现女孩的答案完全来自在百度上搜索后的复制粘贴,于是对她说思考不能只停留在互联网的程度,应该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几天后,女孩又发来新的邮件,但内容依旧不够理想。当董越决定再给女孩一次机会的时候,她却主动放弃了,并坦言自己力有不逮。“她开始的自信满满,也许是因为她误解了电影行业,因为做电影最需要专注和耐心。后来我想,可能她真正喜欢的并不是电影,而是成功和受关注的感觉。”董越说。
  很多人并不知道,董越早在2006年就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了,蛰伏11年后才拍出了获奖无数、口碑上佳的《暴雪将至》。“在与电影绝缘的11年间,我积累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董越表示,“现在回过头来想,11年前即便给我机会和资金,以我当时的认知能力,也根本无法拍好《暴雪将至》这样的电影。再进一步想,我甚至可能会因为绝望而彻底离开电影行业。”
  在拍完《暴雪将至》后,董越充分做好了影片石沉大海、不为人所知的准备,因为在他眼中,电影导演的心态一定要平静,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董越建议,青年导演要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阅读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功,却能让人更加聪颖,能让人冷静下来,获得更大的格局和视野。”此外,他还希望青年导演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学校教授的都是开机后的事,其实拍电影更难应对的事发生在开机前。电影制作经验固然重要,但成为一名导演有时更要依赖生存经验:如何选择合作者?投资人是否值得信任?怎样让剧组顺利运转?这些都取决于导演常年的生活积累,尽管还没有开机,电影拍摄其实已经开始了。”
  在因拍摄《厉害了,我的国》一举成名之前,导演卫铁曾经创作过《远离》等以家乡湖北为背景的电影作品。他认为,对于青年导演而言,“故乡”和“行走”是创作的两大“法宝”。“我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家乡,但精神从没有离开过,因为我所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都与在家乡的生活轨迹密切相关——对故乡的眺望,是导演创作的一个母题。”卫铁表示,“去年为了拍摄《厉害了,我的国》,我和摄制组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奋斗着,他们才是这部电影的作者,我们只是用摄影机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路过未来》导演李睿珺高度认同卫铁的观点:“青年导演不该忽略身边广大普通人的生活,他们虽然是银幕上的少数派,却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真实而普通的生活中的资源与养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