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看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时间:2018年07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成
0

  软硬结合+合理利用金融手段

  ——看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影应该追求有效表达,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艺术表达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普世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战狼2》、《红海行动》等国产电影成功地讲述了中国故事、表达了中国精神。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主办了第21期影视大讲堂,聚焦“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之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看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迎来新机遇;二是在国际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电影走出去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转型,当年,全年票房约9亿元。到了2017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798部,全年票房559.11亿元。中国银幕数已超过5万块,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的总和,位居世界第一。根据2012年中美达成协议,中国每年要进口34部好莱坞大片,这些大片凭着大资本、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来势汹汹意欲席卷中国电影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业,也不仅仅是技术工业,还是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更是党领导下的文化事业。”丁亚平表示,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内容为王、情怀至上、叙事为先。“中国电影的类型定位、风格、情节设置,角度与结构的选择必须是细分的,针对分众的观众,针对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审美爱好,走类型化道路。”

  本期大讲堂主讲人——著名编剧赵葆华则结合自己的创作,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人物精神、艺术表达与深度开掘。他认为,中国故事的核心首先是人物精神,人物的精神力量决定核心竞争力的高与下。“中国电影有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者要延续这种传统,在凡人小事中升华出人性的高洁,在写平民的世俗生活中,开掘出他们对美好人生的守望。”其次,赵葆华认为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需要优质的艺术表达。“好看是硬道理,不好看一切都变得虚妄,不好看就算是主流作品和主流题材都不行。中国电影应该追求有效表达,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赵葆华认为,艺术表达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普世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同时,赵葆华认为核心竞争力来自作品深度。“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电影内容还要向生活纵深递进、向深度开掘,有思想深度才有思想力度。”他表示,时下快餐文化电影盛行,所谓“标题党”“颜值”和感官刺激大行其道。“我们需要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和温暖的现实主义风格,给作品带来非比寻常的艺术力量,释放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在大讲堂的对话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秦喜清认为日本的文化软实力输出之路,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即“先硬后软”。秦喜清说:“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核心、更重要的还是硬实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在西方世界是那种像蚂蚁般密集劳动者的形象。日本真正实现文化输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以动漫产业为代表。回想一下,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其实都是‘先硬后软’的,我们最先接触的是日本家用电器、汽车等工业产品,先被其工业文明打动,然后自觉地去接受它的文化产品。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虽然软实力非常重要,但是核心的还是中国的工业硬实力。”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赵卫防看来,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基础。然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正在受到各种“拜金”思想的侵蚀,具体的体现就是前两年的电影产品过度金融化、杠杆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副研究员孙佳山解释道:“这两年国产片的某些增量是由金融杠杆撬动的,如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的买票房、电影产品包装为理财产品等行为,这些违法行为对踏实的电影内容生产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从另一角度看,如果在合法的范围内,电影资本通过良性的内容生产,把公司估值做大,这对电影产业发展是有益的,这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工作。”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