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构筑文化自信坚实基础 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时间:2018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济光
0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支撑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惠民政策深得人心,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大众文化消费引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媒体融合格局加速重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繁荣新动能不断增强,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今国际国内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价值多元化、社会分层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和演变进程也产生重大影响和强大冲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必须理性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品和终端服务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文艺精品力作不多,明显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新,通达度不高、社会参与不够、资源整合不佳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文化产业支撑不力,“文化+”对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很低,资源整合能力偏弱;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不足,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媒体融合发展不快,存在认识、观念、体制和营运等诸多方面差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此我建议:一是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互联网+”和“文化+”发展趋势,将创新精神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确立文化创新应有的责任担当。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有的放矢,从供给端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文化创新活力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流碰撞中迸发活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在国家层面立足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展演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扶持引导,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倾力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创新供给方式,丰富供给内容,提高供给质量,降低供给成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制度化,形成网络化、立体型、全覆盖的新型文化治理结构,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四是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以区域特色为标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本土文化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扶持一批民营文化“小巨人”,推动一批文化企业上市发展,关注一批年递增率超过30%、快速成长的小微文化企业,推动一批有实力的重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五是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古籍保护利用三个层面着手,抓好资源调查、划定控制地带、设置保护标识及抢救性发掘、修复、研究。六是充分发挥国家“媒体融合”的引领作用。以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导向,搭乘“互联网”快车,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建好、管好、营运好“中央厨房”。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发展模式、传播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全面转型,努力打造平台融合、业务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管理融合的新型主流媒体。

  如果说文化是领航时代风尚的灯塔,那么,自信就是引领人类文明的风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真正把创造和创新作为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才能全方位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编辑:秦兰珺)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