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文化行走】松阳古村落,此心安处是吾乡

时间:2017年06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 何
0

象溪镇南洲村:采 庄育平 摄

 

三都乡杨家堂村:晨曦 夏晓峰 摄

古市镇山下阳村:老宅之春 陈红波 摄

  车至松阳,好像忽然闯入了一片桃花源。

  对于松阳古村落早有耳闻,据说县境内一百多个传统村落保留了原初朴拙面貌,又各有特色,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当地的朋友说,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就会懂得松阳。于是在青山中盘旋两三小时,走进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小村落。沿坑岭头村,名字潦草又随意,老屋斑驳,墙角路边花树恣意生长,四百余年来,村落隐没于草木之中,大概已被时光遗忘。

  村口一棵柿子树前,有座黄泥小屋,土墙结出点点绿苔,墙角下摆着各式农具,是一家民宿。据说村子周围,有182株生长了两三百年的野生金枣柿树,春来浓墨重彩地绿,秋至挑起一盏盏红灯笼。民宿就叫“柿子红了”。小屋与周围青山绿水自然融合为一体,大有隐逸于山林之中的趣味了。推门而进,别有洞天,屋里的设计充满文艺田园风味,一桌一椅朴拙中有匠心,简单中有风雅。店主是回乡创业的青年,说来住的客人很多,都是口口相传听说了过来的,要提前一两周预约才有房住。

  早在民宿办起之前,人们就有疑问:“这么破的村子,这么破的房子,谁会来住?”我心里也有疑问:这么偏远的山村,谁会来住?偏偏人来人往,还是画家、摄影家成群结队地来,更有学生千里迢迢来这里写生体验,赏景养心的游客也不少。朋友一边介绍,我们一边啧啧连叹。

  朋友指着远远山下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段说:看到那片儿了吗?村子的脱贫计划本来是要整体搬迁到那儿去的,这些房子都要废弃掉,现在啊,它们反而成了宝。原来,村子即将荒废之际,遇到了一个人,用艺术的眼光打量它,发现它,照亮了它。他就是画家、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跃亮。

  五年前,李跃亮被选为农村工作指导员,挂职任岭头村第一党支部书记。黄墙黑瓦,泥木老屋,杂草丛生的小院,绿了又红的柿子树,晾晒笋干的山民,变幻莫测的云……这不起眼的陈旧的一切,在画家眼中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与生命力。李跃亮用画笔记录下岭头村云雾变幻中的风景,绘就100多幅画卷,并举办了三场画展。山村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成为审美的对象,古朴而宁静,艺术与美学的力量唤醒了村庄。

  不断地有画家朋友问:你画的是哪里?岭头村里的客人悄悄多了起来。李跃亮带着一批又一批画家来看沿坑岭头村,自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名家走进沿坑岭头写生活动。这个小小的村落,在画家圈悄悄走红。画家、院校师生将这里当作了写生基地,成群结队赶来,山水村庄皆成宝藏,昔日沉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苏醒了过来,树下檐前,总有他们认真描绘的身影。

  沿坑岭头村,成了“画家村”。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与资助下,岭头村村民用废旧木头搭建了几个观景台,专供采风绘画用。村里还将一座老屋改造成“沿坑岭头村美术馆”,作为画家村接待中心,迎接天南海北来到这里的客人。美术馆里两间阳光木房是给文学艺术家免费居住的,屋顶做了透明材料特殊装置设计,可开可关,白天阳光洒落,夜里可以躺在床上看漫天繁星。

 

松坪乡沿坑岭头村:秋实 吕劲天 摄

  李跃亮带着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村子不大,花树杂生掩映中,黄泥老屋依山高低错落,屋檐下箩筐里晾晒着嫩白的笋干。两只小奶狗在山路上嬉闹,轻咬着对方的耳朵,泥头泥脑像两个淘气的娃娃。又有三四只急匆匆翻滚下来,抱住我们的脚撒欢儿。高处屋下摇扇乘凉的大叔大妈们,看着小狗笑,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一窝生的,才不过一个月大。柴门无犬吠,耳畔脚下都是温柔。房前屋后,三三两两的少年,专注地在画板上描绘着山中景色,山中云雾,斑驳老屋,都化作了纸上乾坤。

  走进一户农户家,小小木楼有岁月雕刻的痕迹,二层阳台上摆一排花花草草,还有花花绿绿晾晒的衣服,名曰“向阳人家”,正是来写生的学生们住宿的地方。卧室里几张木床,是上下铺,颇像学生宿舍。老板娘——一位朴实的农妇告诉我们,一个床位六七十块钱,包吃饭。学生们没有多少钱,这样倒是正合适。客厅里桌子上摆好了一盆盆洗净的菜,玉米、莲藕、鸡脚、肉串、豆干等满满一桌,老板娘说,明天学生们就下山了,还挺舍不得这些孩子的,今晚特意给他们准备了火锅送行。

  村子里还有“速写小院”“丹青家园”“清泉人家”等不同风格的农家民宿。引来金凤凰,还需梧桐木。有人来,就要吃饭,要住宿,民宿就这样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农户在家里放上高低床,或改造酒店式标准间,接待这些远方的客人,老屋变得干净文艺起来,也为村民家庭带来一笔重要收入。“柿子红了”是其中的典范,是县委县政府为农民开发民宿树立的“样本”。朋友介绍说,“柿子红了”是县里专门邀请设计师,投资几十万改造而成的,外在保持旧貌,内部空间耳目一新。村民们在改造自己房屋时,可以借鉴一番,增加生活舒适度,提升装修品位。十几家民宿相继建起,外出的青年陆续回乡创业,曾经孤寂的空宅村,枯树又逢春,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深山藏古村,在松阳,还有很多岭头村这样的村落。绘画、摄影等艺术的发现与不断传播,像黑夜里点起的火把,美被照亮,山山水水都在醒来。艺术是无用之用,但当艺术与青山绿水古朴村庄碰撞激荡时,产生了1+1>2的效果,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磁场在生成,吸引文艺人才集聚,爱上这片山水,乃至扎根于这片山水之中。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建筑设计团队也被邀请来对松阳的老房子进行改造,以改造修建民宿为触发点,村庄里开发出有机农业生产链,柿子、茶叶、红糖等等用最古朴的方式制作,飞向全国各地,带动起一个又一个村落的发展。像神话故事中神仙的金手指,艺术在点绿成金,变废为宝,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

四都乡西坑村:山村秋醉 吴志民 摄

樟溪乡黄田村:高山茶园 郑一平 摄

三都乡上田村:三都春色 吕劲天 摄

水南街道横山村:秋语 吕劲天 摄

  我们匆匆走过的每个村子都在悄悄发生着这样的变革,又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故事。三都乡酉田村,梯田弯弯,油菜花浓,一对年轻的夫妇林森和金瑜恰遇酉田花开,像是梦中的家,于是辞去杭州工作,带小女儿朵儿定居于此,在这里开了一家叫作“酉田花开”的民宿和一个叫“朵儿”的咖啡馆,每天听松涛阵阵,数繁星点点。酉田花开,胡不归?在“云上平田”四都乡平田村,村民江斌龙的祖父的老屋经中央美术学院何巍设计团队改造,成为“爷爷家”青年旅舍,新材料制造出“房中房”,村里还将废弃老屋改造成农耕文化展示馆,牛棚也转身化为展览会客厅,老房子们有了一颗年轻的心。西坑村海拔650米,据说是看云的最佳位置,松阳第一家民宿“过云山居”就选在了这里,一经问世就成为民宿界的爆款和网红。八间客房吸引八方游客无数,变幻莫测的云是它的主题、核心乃至灵魂,云海翻涌,像涨潮与退潮一样,笼罩整座山又退下,每个房间,都可以坐看云起,揽云入怀,枕云而眠。此外松阳还有茶海深处的“小茶姑娘”、小竹溪村四合院式的松泰大院、县城老街里废弃的小学改造的“茑舍”……它们各自依托青山绿水,结合各地特色,营造出了令人向往的慢生活方式。一路走来,同行小伙伴儿不断感慨:感觉像回到了家一样,能一直住在这里就好了!

  是啊,松阳的乡村,不正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归园田居”的生活么?原来,农村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新农村发展并不一定要拆旧盖新千村一面,不一定要都住进高楼大厦,利用艺术与设计的力量,保留最传统的乡村面貌,将农村已有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掘,绿水青山老房子风俗人情都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不照搬西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同样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农村复兴之路,成为新时代的“桃花源”。这里的风景人情有着最初始的宁静,生活却又因和现代设计结合而安逸自在,日常生活成为美学之一种,诗和远方不在别处,就在这山山水水村落之间。与其说是新农村在崛起,不如说在城市中困顿的我们,心中对一种慢生活方式的向往、对故乡的渴望正在不可遏制地蔓延,松阳传统村落的发展,暗合的正是时代与人心。“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不远的将来,到农村去,也许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农村不仅仅是我们祖先和我们的来处,也终将成为我们的归宿。

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除夕祭祖祈丰年 王志坚 摄

竹源乡小竹溪村:小竹溪排祭 蔡志敏 摄

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田园归 麻威武 摄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