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巍巍太行“新愚公”的生命礼赞

时间:2017年06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荣健
0

巍巍太行“新愚公”的生命礼赞

——记河北梆子《李保国》创作演出的台前幕后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相春霞 摄

  “那是谁的身影 脚步匆匆

  他在太行山里 走了一生

  见不得乡亲们还在受穷

  撑着带病的身躯

  汗洒盛夏 血浸寒冬

  那是一片片贫瘠的土地

  他用知识绘成风景

  那是一双双焦虑的眼睛

  他用生命换来笑容

  为什么他眼里总含着泪水

  一份牵挂一片真情……”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一首饱含深情的主题曲,带出高亢激昂的梆子唱腔和太行山上的逶迤山路。从平山、正定、行唐,到藁城、辛集、临城、宁晋……在李保国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沿着李保国生前奋斗拼搏的足迹一路走来,感动了万千观众。

  6月10日,这部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推出的河北梆子《李保国》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生动展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林专家李保国35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的感人事迹。主人公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新愚公精神,给首都观众带来深深的震撼。

  在多元娱乐成为潮流的当下,一部表现新时代知识分子英模形象的主旋律剧目,元气丰沛、荡气回肠地让人感受到传统戏曲的当代魅力、平凡世界的伟大人生。

  在这部戏创作演出的台前幕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英模原型:35年3个家,更多的家在汽车上

  时间回到2016年4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胸口绞痛,把时年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个春寒料峭的凌晨。巍巍太行,草木含悲。

  一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5年如一日,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他的口头禅是,“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高度评价:“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初夏之际,天已渐渐溽热。从媒体报道了解到李保国的事迹之后,编剧孙德民第一时间就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作为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剧作家,孙德民长期在河北工作,自1962年至今,已创作了40多部大戏和10多部影视剧,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2016年5月,孙德民接到以李保国同志为原型创作一出河北梆子剧目的编剧任务,随即到李保国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生活原型的力量,一次次地让他热泪盈眶。

  “在35年时间里,李保国有3个家,一个在前南峪,一个在岗底,还有一个就是他生前工作的河北农业大学,但他日月行走,更多的家其实是在汽车上。他每到一处,就把家也搬了过去,跟农民住在一起。他到农村‘安营扎寨’,用自己的工资帮农民买苹果套袋、推广套袋技术,可到离开的时候,他一个苹果也不拿。”孙德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在河北梆子《李保国》中有一个取自真实生活的细节,风尘仆仆赶回家过年的李保国接到了无数农民的拜年电话,这才得知当天已是除夕。“今年没有三十?”当舞台上的李保国诧异地回过神来,许多观众已经潸然落泪。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舞台的写照背后,是生活的真实。孙德民告诉记者,李保国的手机里有几百个电话联系人,多数是连他都对不上姓名的农民。在孙德民眼里,李保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分子,“他对妻子、对儿子充满了愧疚,却无怨无悔,他提出‘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说要懂得农民、贴近农民,这在知识分子中是非常少见、非常难得的”。

  艺术典型:以情感人,大爱情怀贯穿始终

  孙德民对太行山区并不陌生。在20多天的集中深入采访中,他来到保定,来到邢台,来到前南峪、岗底,对李保国的家人、李保国在河北农业大学的领导与同事、李保国的学生,特别是对受益于李保国的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无数平凡、真实、感人的细节,让孙德民收获了丰富的素材,也让孙德民陷入了“选择的困境”。

  如何把一个先进人物塑造为一个“艺术典型”,通过艺术的魅力去感染和感动观众?孙德民坦言,舞台艺术需要集中呈现,要有矛盾冲突,不能像报告文学那样比较平面地放上来。他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走进人物的内心、探寻人物的心路历程,去以情感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李保国极具个性的‘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的精神脉络,使他于平凡中见伟大的大爱情怀贯穿始终”;二是以生活为基础,把情感融化到丰富的人物关系、故事线索之中,抓住个性、抓住细节,还原真实的李保国。

  水灾之后,岗底村百姓向何处去,是外出逃离,还是坐守破败?就在这迷茫无助的时刻,一纸写在烟盒上的承诺“我可以帮忙”几个字点亮岗底村的希望。

  ——这是初来乍到的李保国。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村民杨来福认为李保国的承诺不过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等到李保国携妻带子扎根岗底村,种上苹果树,他又领头拒绝采用果实套袋子的技术,怀疑李保国是在拿他们村搞试验。李保国自掏腰包,花几万元买苹果套袋;承包100棵苹果树,只包亏损不取盈利。在倒春寒突然来临,大雪覆盖了成千上万棵苹果树,有可能使这一年的苹果绝收的严峻时刻,李保国从医院病床上匆匆离去,连夜赶赴邢台。

  ——这是戏剧冲突中的李保国。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李保国的学生们因为老乡不理解,因为做这个项目挣不到足够的钱,因为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太土,在刊物杂志上难以发表而要离开岗底山区时,李保国发出了“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的庄重宣言。

  ——这是为人师表的李保国。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李保国和儿子李东奇有这么一段对白,表达了李保国对家人深深的愧疚。李保国说:“我和你妈都是大学教授,我们带了那么多研究生、博士生,可我们自己的孩子却没考上大学……儿子,爸爸对不起你!……”

  ——这是身为人父的李保国。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孙德民告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许多真实的细节让自己十分感动,比如李保国路遇汽车拥堵仍用手机指挥救灾,甚至有农民推倒自家院墙为他的车开出通道。他说:“艺术创作难免要进行必要的艺术虚构和舞台集中,但河北梆子《李保国》里的故事情节、事件场景都是有生活基础的,像李保国与儿子的对话,演出中就获得了李保国家人的认可。”

  史诗范型:他的高尚精神感动了这个时代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素来以“生活扎得深”著称的孙德民对此有深深的共鸣,而河北梆子《李保国》自今年1月首演至今不到半年已演出近60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也见证了一个现实主义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从果林间到山坡上,一个个乡间地头,留下了李保国太多的生命足迹。记者了解到,仅其中有一年,李保国科研团队就有30多次到岗底,20多次到南和红树莓基地,20多次到绿岭,10多次到平山葫芦峪,7次到滦县,7次到滦平,6次赴易县,5次到青龙……在河北梆子《李保国》中,舞台上的山坡布景、石墩碾子和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把观众一下子带入到了现场,更看到了李保国改变荒山野岭为葱葱果园的“成绩单”。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 中国文艺网 阮佳 摄 

  “这个剧能引起强烈反响,是因为他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感动了这个时代,震撼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灵。”河北梆子《李保国》执行导演李杰说。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主创人员认识到,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打好脱贫攻坚战之际,题材涉及扶贫话题,同时又是英模典型,文艺工作者更加有责任、有义务让李保国的形象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李保国》这部戏的人物形象很丰满,演员们的演出也都饱含真情。”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杨连喜说。剧中,邱瑞德、许荷英、吴桂云三位“梅花奖”演员倾情演出,高亢、饱满、深情的唱腔,给观众带来深深的震撼,也给传统戏曲的现代戏创作提供了重要样本。

  “排练时,有时一想到李保国、想到戏中的情节我就心酸流泪,台词唱腔一出来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演有好几次都不忍心往下排。”在剧中饰演李保国的邱瑞德说。为了能扮演好李保国这个角色,邱瑞德工作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多挤出时间来读剧本、背台词、练唱腔,他把家搬到了剧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白天进行高强度的排练,晚上经常读剧本到凌晨两点,睡到五点醒来后继续背台词。期间,邱瑞德翻阅了关于李保国先进事迹的所有材料,这也让李保国的形象和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河北梆子《李保国》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烈反响,也赢得了业界专家的普遍好评。中国评协主席仲呈祥认为,它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催人泪下,归功于创作者对李保国人生理想、人生奋斗、人生业绩的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和对其审美化、艺术化表现的执着追求。全剧没有空洞地对理想和信仰进行口号式宣传,也决不把李保国写成不食人间烟火、无人之常情的“高大全”形象。相反创作者努力做到了“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翶翔俯视”,从哲理思维上凝练出最独特的表达李保国理想信念的人生箴言:“把李保国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李保国。”

  诚如专家所言,河北梆子《李保国》主创的创作激情和剧中人物的奋斗激情在剧中交汇与铺陈,形成了充沛的气势,成为连接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塑造李保国形象的重要动力。《李保国》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用饱含思想深度的场面,呈现出了李保国这个人物形象贴近“史诗般”年代的特有质感。

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 中国文艺网 阮佳

观众观看演出 中国文艺网 阮佳

(编辑:周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