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纪录片《董必武在华北》的初心

时间:2017年06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对文献纪录片的一次回归与致敬

  ——《董必武在华北》创作阐述

  作者:刘涓迅、李谊 

  电视文献纪录片《董必武在华北》 5月22日至26日于CCTV- 1纪录片黄金时间播出。该片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从立项到完成摄制历时三年,摄制组始终坚持要讲好这个中国故事,还原董必武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开国元勋的领袖光辉形象,把握选题对革命历史的真实叙述,生动故事的对位挖掘,其先进思想光芒的认知,其精神财富的继承弘扬。

  在摄制过程中,本片总策划董良翚和顾问张力理、郑世芳同志拜访了曾经在董老领导下、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汇报了纪录片的创作宗旨和进度。宋老曾经讲到,“我们对董老从同盟会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宣传得太少了……”听到本片即将拍竣,已是百岁高龄的宋老很高兴,欣然题写下片名《董必武在华北》 。

  明确创作宗旨,突出思想光芒

  1947年3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结束,国民党逼迫中共代表团撤离国统区,董必武率领中共驻南京和上海办事处人员回到延安。本片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历史。在党中央的部署下,董必武主持华北财经工作、支援解放战争并主持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至新中国诞生前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力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展示出民主革命胜利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初心,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进京赶考,意气风发,高瞻远瞩,为建政、执政提交出庄严、重要而优秀的答卷。

  我们要通过叙述董老党的创建人身份和他在三十余年历史不同阶段的经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传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对中共党史所进行的新的科学总结和中央领导集体崇高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新水平。

  坚持鲜明导向,抓住叙述重点

  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完善脚本,突出特色,把该片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的要求,摄制组坚持鲜明导向,抓住叙述重点,在创作中始终注意在历史阶段性节点前瞻后顾,努力顺畅简要地展现董老从辛亥革命、党的一大,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党的八大,为中华民族解放独立及伟大复兴献身的衔接性历史贡献。

  创作过程中,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重点放在进一步着力塑造董老形象,突出董老思想品格、精神风貌方面”的要求,全片重在表现董老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原则立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公仆作风;坚持民族复兴、人民民主、国家富强、致力统一战线,倡行依法施政的真理追求。

  我们在创作中坚持始终立足于大历史观、以宏观的视角去讲述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故事,以董必武在1947年3月后,两年多大任在肩,奋斗不已的经历为主线,进一步追寻探究以董老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与心理轨迹。为此在结构上,我们采用了大叙述与小插叙结合的方式,以这样的叙事方式经纬交织,力求历史逻辑清晰,而启示蕴含。比如第四集民主人士到华北议政一段,插入了董必武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倡行与民主人士合作,两相结合,不仅要体现董老的历史奉献、坚守与威望,而且简洁地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脉络交代清晰。

  在创作中,我们力求避免用片面口述史和个人史替代大历史,同时不忽视细节与故事:东冶村村民对董老朴实形象生动的回忆与描述,董老与朱总司令诗词唱和中凝聚的革命情谊与理想情操,与民主人士交往过程中共产党人体现出的人格魅力等等均在小细节中体现大格局。

  重温历史,感受董老的风范,使摄制组同志们更加领会十八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历史必然和必要性。为增强这部片子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摄制组尽量挖掘人物历史性细节;采访董老亲属、当年董老身边工作人员和知情人。为对人物准确评述、提炼历史视角与时代观点,摄制组采访征询了许多历史与法学专家的意见。

  现在的完成片以大量鲜为人知、极其珍贵的历史镜头、档案史料、遗址文物和专家、知情人、亲属的讲述,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时的重要史实和董老的伟大精神品格。董老从国统区争取和平的战线转战华北,深刻领会党中央高瞻远瞩夺取民主革命全国胜利的决策,操盘统一华北财经,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主持建立华北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中央人民政府雏形;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致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创制人民政权的民主法制系统,直至党的八大提出“依法办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民主法制思想。

  该片在确立鲜明导向、把握宏大叙事的同时,注意了董老作为共产党人思想精神风范的抒写和弘扬,使它既是一部讲故事的、人物历史的新鲜生动叙述,也是一部站在今天去探究董老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思想史的晓白入心的政论。

  找准历史定位,观照时代当下

  这个选题承载了深刻的历史思想内涵,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八个字为贯穿始终的创作指导准绳,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争取革命胜利的初心。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们在创作时尊重历史,论从史出,也顾及现实,关注当下。历史的回溯,是为了生动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要给当下现实更多的启迪。

  摄制组在创作中学习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把准历史定位和时代观照,思考撰稿和摄制。从脚本到摄制,尽全力探索解决好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大事铺陈与小情讲述的关系;不偏离以董老革命足迹和思想叙事为主线;悉心处理董老自身事迹叙述与其他必要历史背景描述的关系,注意尽量以董老的视角和行为角度叙述历史过程。

  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扎实的史料是创作的基础,真实的影像是创作的灵魂。为此,本片尽量不用近年来流行的情景再现这一纪录片表现手段,而是通过多渠道挖掘历史影像、图片、档案、遗迹、文物等真实的元素,辅以采访口述,从而铸就起强大的真实感和震撼力。本片中,一部分历史档案来自于中共中央档案馆,其中既有解放战争时期董必武与中共中央往来的电报原件,也有华北人民政府进入北平后,为便于董必武步行上下班开具的通行证,这些一手史料真实还原佐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让我们从大历史中捕捉到难能可贵的感人细节。历史档案与黑白影像资料构成了本片真实的基础,同时新拍摄画面的设计上也尽量保留历史的温度。在本片第五集中,有一个段落,画外音讲述的是董老领导下的华北人民政府虽然只存续了短短十三个月,却为华北的革命和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样一段夹叙夹议的解说旁白,应该配以什么画面呢?在前期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平山县王子村华北人民政府旧址,陈列着华北人民政府的印信、公文纸、文件等文物,如果仅仅拍摄这些文物,虽然真实,却缺少震撼力,不足以烘托旁白解说的语境与氛围。于是我们让美工按照原件仿制了这些文物,通过光影在印信、公文纸、办公文具等物件上的流动,表现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永驻,使得这段画面于精致凝练中不失历史的真实。

  力求简明、朴实的叙述风格

  无论董老其人,还是他所领导下的华北人民政府,在以往的影视宣传和文艺作品中都少有表现。因此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历史揭秘性。但本片因其叙历史政论格局的总要求,采取了不追求猎奇手法,也不刻意去叙述鲜为人知的背后曲折的创作方式,而是努力调动可能的艺术手段,在直白叙述中,使观众了然董老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的思想行为并受到感染;通过董老的榜样风范,更切实地学习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强调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

  整个片子从内容到呈现方式,我们坚持用事实说话,少发凭空议论,不用溢美之词,寓评价于还原历史的叙事,留给观众自己来思考。例如在第四集中,对董必武多年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成绩的评价,我们引用了历史上一些人物的原话:“董必武不是将军,但是他是将将之人”“他只凭三寸舌,胜过万条枪” 。这样的引用,既凝练笔墨,又具有说服力,胜过今人的千言万语。作为创作者,这既是对董老精神风范的践行,也是对文献纪录片的一次回归与致敬。

  (刘涓迅  总制片人、总撰稿)  (李谊  总导演)

  “这段历史对共和国很重要,对共产党很重要”

  作者:董良翚 

  听大家在评论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当初为什么选择讲我父亲的这段历史?其实这段历史在他一生当中是最短的一段,才一年多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这段历史有必要作为单独一件事情拿出来细讲?是因为这段历史对于共和国很重要,对中国共产党也很重要。

  与逄先知几次见面,他就问我, “你最近在干吗呢” ?我说我想搞这么一部文献纪录片,我说这是在讲共产党成立以后,它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来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最初是怎么想的。后来我再见到逄先知的时候,我说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华北人民政府其实就是这么做的,和现在我们党、我们的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基础不同。

  我想我们想要在心里表达的这些想法,大家看过片子后都读懂了,这很令人欣慰。所以特别感谢涓迅写了这么好一个台本,也感谢蓝冰同志、李谊同志带领的拍摄组的辛苦付出,因为有关我父亲的影像资料很少,就需要他们非常辛苦地到处去寻找影像资料。成片完成后,我们看过几遍,每次看的时候,就觉得真的挺好看。

  (董良翚  董必武之女,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怀才能拨乱,许国已忘身

  ——观文献纪录片《董必武在华北》

  作者:李舫 

  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董必武同志的一生,不仅同中国近百年的重要历史时期的人民革命斗争紧紧相联系,而且同党的产生和发展、党的主要领导活动紧紧相联系。他的一生,始终站在伟大历史变革的前列。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中的建树甚多,尤其是在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农民运动、统一战线工作、反动统治区党的秘密工作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这部文献纪录片撷取了他90年生命最华彩的片段展开,开篇具有史诗般的气质:“1947年惊蛰的节气刚过,陕北延安春寒料峭。3月7日下午,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到清凉山下的机场,等待迎接一位已过花甲年纪的老者。 ”此时,董必武同志即将面对的,是中共中央委派的极其艰巨的工作——撤离延安,奔赴华北开辟新的工作战场。

  董必武同志接任主持华北财经工作时,已是62岁高龄,他是时任中共中央南京局副书记、中共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与此同时,经历14年的抗日战争,我们的经济形势极度衰败,各边区财政经济工作还停留在抗日根据地时期自然分散的状态,加之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各解放区货币不统一、相互抵制,不仅不利于大兵团作战,更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董必武同志上任伊始,不顾舟车劳顿,便在衡水主持召开了各解放区救济会联席会议,参与起草《华北财政经济会议决定草案》 ,之后连续主持华北兵工生产会议、华北交通会议、华北财经工作会议、华北金融贸易会议,这些工作高效快速地统一了华北财经,不仅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为新中国诞生后财政、金融、贸易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由此成就了新中国财经工作方针政策的构架。对于上世纪40年代千疮百孔的中国来说,这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董必武同志自己也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的财政是在战争需要、供给标准和减轻人民负担三个矛盾中跳舞。 ”

  董必武同志在华北期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组建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实践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第一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的宣言至今仍掷地有声:“我们是人民选出来的,我们要向人民负责! ”华北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大力支援前线。董必武要求政府各部门在现有基础上,把工农业生产提高一寸;同时必须十分爱惜民力,前方战勤精确计算,合理使用,最大化减轻人民负担。

  这部文献纪录片风格质朴、史料扎实,不浮华,不夸张,既站在新中国解放和建设的高度,总揽全局,表现了党中央在全国解放的重大历史关头的英明决策,又从细节入手,秉烛探幽地以日常的琐事、工作的环节等诸多史料,表现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全局、埋头苦干、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公仆作风。

  董必武同志担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和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紧张地投入支援解放战争的工作;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 》 ,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进行立法方面的准备。这些在新中国建设中都是功勋卓著、值得书写的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文献纪录片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展示和记录董必武同志在华北期间的工作,而是借助这些工作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无私的道德品质,比如他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比如他身居高位,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以身作则,服从组织,遵守纪律;比如他谦虚谨慎,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他好学深思,酷爱读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董必武同志酷爱学习酷爱读书,他在1947年9月在华北工作期间曾经写过一首悼念续范亭先生的挽诗,其中有两句是“怀才能拨乱,许国已忘身” ,这何尝不是董必武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始终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街头“无一人游手好闲”“人人可上书于主席毛泽东” 。黄炎培坦言:“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 ”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保证政党未来的执政稳定?有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很自信地说,我们一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那就是靠与人民心心相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监督政府,那就不会发生人亡政息的问题。

  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表现,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这部文献纪录片以饱满昂扬的姿态,回顾来路,展望未来,积极书写和记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实践,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是一部值得肯定的好作品。

  晓白入心 不忘初心

  作者: 张悦 

  新中国成立之初,董必武家乡子侄来信,要求在新政府里谋职,董必武回信申明:我是在共产党里做行政工作,并不是做官,虽然我在政府工作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个人吃穿住,不能额外开支,说明这一点,使你们知道,我们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后来给他写信的人多了,董必武干脆写了一封通函,发给朋友和亲戚,大意是说“我们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不是谋取个人的利益” 。“半生戎马为人民,甘为民仆耻为官”这是董必武为战友朱德六十岁寿辰所作贺诗,实际上也是他的人生写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秉承着革命理想和精神情操,共同恪尽着人民公仆的职责。这是文献纪录片《董必武在华北》中呈现的生动一幕。

  《董必武在华北》分《统一华北财经》 《组建华北政府》 《积极支援前线》 《致力统一战线》 《倡行民主法制》五集,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讲述了1947年至1949年间,董必武同志主持华北财经工作,组建华北人民政府,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开展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的历史篇章;表现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全局、埋头苦干、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公仆作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初心,持之以恒进行理论探索和自身建设的历史。

  日前,该片研讨会在京举行。李准、陈建功、范咏戈、李舫、徐忠志、向云驹、高小立、赵彤、高伟、刘荣刚、宋学民等文艺评论家和党史专家出席并发言。董必武之女、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良翚,董必武亲属张力理、董绍新、董绍壬等也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对该片叙史政论的宏大格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董必武在三十余年不同历史阶段经历的叙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主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的初心,生动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执政理想、胸怀、智慧和信心。与会者指出,该片通过大量鲜为人知、极其珍贵的历史镜头与档案史料,通过专家、知情人、亲属的讲述,重点表现了董必武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原则立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公仆作风,坚持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致力统一战线、倡行依法施政的真理追求。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该片坚持以董必武革命足迹为主线,正确处理好大事铺陈与小情讲述的关系,可以说,该片不仅是一部鲜活生动的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具体了解中国共产党、晓白入心的政论片。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